古代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来表示。这十二时辰分四季的。

早晨的寅、卯、辰三个时辰(3点-9点)是一日之春,阳气生发,此时人应该运动、锻炼,准备一天的工作。

中午的巳、午、未三个时辰(9点-15点)是一日之夏,阳气最盛的时候,适宜工作,午时心经最旺,小睡片刻会缓解一天的疲劳。

下午的申、酉、戌三个时辰(15点-21点)是一日之秋,阳气收敛,阴气渐升,此时适宜吃饭、静息,不适宜剧烈的运动。

晚上的亥、子、丑三个时辰(21点-凌晨1点)是一日之冬,阴气最盛之时,也是身体一天中藏精的关键时间,最好安睡。但是现代人熬夜或者失眠绝大多数都是这个时间的熬夜,错过了睡觉的最黄金的时间。

从子时到丑时,也就是从胆到肝,属于一阳生的时候,这时候人应该进入一种深睡眠的状态,好好去长养我们身体新生的这点阳气。这就是“子时一阳生”。

什么意思呢?已经阴到极致了,天地已经到了最黑的时候,这时候我们阳气实际上已经开始慢慢地生发起来,这股生命之气就是我们生命力的源头。

所以,内经也说十二官(十二脏腑)取决于胆,原因就在这。老百姓则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道理都是一样的。

睡到下个时辰,辰时,胃经当令。开始吃早饭了,你还不起来,这时候胃这个脏器也会受到损伤。假如还再继续睡,九点到十一点脾经当令的时候,你还在床上睡,脾也受到损伤了。

所以说一旦熬夜怎么补都是补不会来的。晚上不睡觉伤了肝胆,早上不起床伤了大肠、伤了脾胃。这种睡觉方法怎么可能健康呢?这不就是在逆天而为嘛!睡多少小时都没用。

上面说的,晚睡晚起基本就是你我他的真实写照,也是现代人的睡眠现状。大多数人睡眠不好的原因就是晚上睡的太晚,错过了最佳的睡眠时间,然后早上为了补觉,又晚起。

补觉自以为这样可以补足,把错过的睡眠的时间补回来,但是,结果并不好!早上睡觉,挫折了体内的阳气的生发,只会更加的疲劳!所以有的人熬夜一晚,白天来睡,睡三四个小时也不如夜晚睡一小时。

因此,按照《黄帝内经》总结的规律,我们晚上最好在22点左右睡觉。早上5-6点起床;最晚也不要超过23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如果不得不熬夜,早上还是要早起,中午12点左右可以小睡一个小时,这样恢复精力,远比早上多睡几个小时有效得多。

医方里面给大家推荐一个酸枣仁汤,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虚劳不寐者更宜。

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一般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

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6克为宜。甘草调理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

茯苓

川芎

知母

甘草

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医生介绍

张乾坤

执业中医师执业中药师

师从于多位名老中医,深得真传,受益匪浅。“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吸取名医名家之精华,将针药不分家的理论付诸实践。从事中医针灸二十余年,对颈肩腰腿痛,中医养生康复保健,慢性病的调理掌握了大量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药,针灸,针刀,正骨治疗各种颈肩腰腿痛,老胃病,咳嗽,肠炎,眩晕,偏头痛,失眠多梦,郁症,面瘫,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肺结节,妇科疾病,情志疾病,三高调理,肿瘤防治,小儿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肥胖,前列腺炎,阳痿早泄等各种疑难杂症

(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施晓阳合影)。

与邹立国教授合影

(与安徽省中医药大学教授,针灸博士后袁爱红老师合影)

(与恩师国家名老中医,安徽省中医药大学教授王老先生合影)

(与罗氏正骨传承人罗有明侄孙第七代继承人罗教授合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gj/10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