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学妇科之月水不断篇
《中医临床学》妇科之月水不断篇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持续时间超过七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止,称为“月水不断”,亦称“经期延长”、“月水不绝、”经事延长”等。若终月不尽者,则为“漏下”。 本病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称为“月水不断”。指出其病是劳伤冲任经脉,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其经血所致。《妇人大全良方》谓:“或因劳损气血而伤冲任,或因经行而合阴阳,以致外邪客于胞内,滞于血海故也”。指出本病有虚有实,为后世治疗本病提示了原则。西医学异常子宫出血的黄体萎缩不全者、盆腔炎症、子宫内膜炎等引起的经期延长,宫内节育器和输卵管结扎后引起的经期延长可参照本病治疗。 01 第一部分: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虚有实,实者多因瘀血阻滞,扰动血海,新血不得归经;虚者多由阴虚内热,阴虚则血少,内热则迫血妄行,使血海蓄溢失常,以致经期延长。 (一)气滞血瘀 情志抑郁、恚怒则肝气郁结,气郁则血滞或外感邪客于胞内,阻碍气血运行而成瘀,瘀血阻滞胞脉,新血不得归经,以致经水延期不绝。 (二)阴虚内热 素体阴虚或病久伤阴,或多产房劳,使阴血亏损,阴虚内热,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扰乱血海,经血不能循其常度,而致经期延长。 02 第二部分: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期超过七天以上或淋漓半月方净。 (二)病史 可有饮食、起居、情志失调、盆腔炎症等病史,或有计划生育手术史。 (三)理化检查 1、妇科检查:黄体萎缩不全者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盆腔炎性疾病引起者,可有宫颈举痛及子宫触痛。 2、辅助检查:基础体温测定呈双相型,但下降缓慢。B型超声检查可了解子宫有无器质性病变。黄体萎缩不全者于月经第5、6日刮宫,子宫内膜组织学仍能见到呈分泌反应的子宫内膜,且与出血期及增生期内膜并存。血液学检查可排除凝血功能障碍。 (四)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经水延期难尽,应与漏下和赤带相鉴别。漏下是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绵延数十日至数月不等。赤带是月经期量正常,经净后流出似血非血的赤色粘液,或臭秽,绵绵不绝。本病是经血拖延时日或淋漓不尽,所排出物以血为主,而不是粘液,与赤带不同。 03 第三部分:辨证论治 本病在具体虚实的辨证上仍以月经的量、色、质为主,结合形、气、舌、脉综合分析。一般以经量少,色鲜红,质稠,舌红,脉细数属阴虚内热;量中等,色紫黯有块,经行不畅,小腹胀痛,拒按,屈气滞血瘀。 本病的治疗原则在缩短经期,使达正常范围,故以止血为要。本病不宜概用固涩药,但是对于本病的治疗要注意经量的多少,要遵照急则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对于经血过多者,应急予收摄固涩之剂,以防崩漏之变。 (一)血瘀 证候:经来淋漓,八、九日至十余日始净,经量涩少,色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12g,熟地12g,炒蒲黄10g,五灵脂10g,益母草30g,仙鹤草30g,田七6g,丹参15g,茜草10g。 (二)阴虚血热 证候:月经持续十日左右,量少,色红,质常或稠。咽干口燥,或有颧红、心烦、潮热,或见手足心灼热。舌质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味。 生地30g,地骨皮9g,玄参30g,白芍15g,麦冬15g,阿胶9g(烊化),旱莲草15g,女贞子15g,茜草10g,乌贼骨10g,益母草30g,仙鹤草30g。 04 第四部分:临证权变 临证若见行经时间延长,绵延不止,色淡量多、质稀,小腹空坠,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面色?白,舌淡苔薄,脉濡细多为气虚而致经期延长。冲任不固,经血失统者,应当益气摄血固冲,方用安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药以自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白芍、海螵蛸、茜草、川续断为主。若因湿热而见经水不断,淋漓日久,经色紫黑或挟黄带,量多质粘稠,气臭腐,腹痛,平日带多色黄,苔黄腻,脉滑数者,当清热除湿则经期方可正常。方用解毒四物汤(《沈氏尊生书》),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干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等药。临床上月经周期不调,亦有周期正常而延长者,有月经先期或后期,或先后不定期而延长者,临床应根据不同情况,一方面调整月经周期,一方面治疗经期延长。 (一)调护 (1)经期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平时应节制房事。 (2)经期不食生冷瓜果,避免洗冷水。 (3)有阴虚内热的应加强营养,服用银耳、甲鱼、阿胶等滋补肝肾之品。 (4)注意经期卫生,勿洗盆浴。 (二)应用例案 例一、陈××,女,29岁,干部,年9月1日初诊。月经错后,40~60天一次,少腹痛,腰痛,量多,有血块,10余天渐净,白带多,有臭味。现行经10余天淋漓不断,五心烦热。舌苔淡黄,质红润,脉沉细涩弱。 辨证:血虚挟热,冲任失调。 治法:疏郁清热养血。 处方:生地9g,当归9g,炒白芍9g,北沙参9g,茯苓9g,香附9g,菟丝子9g,炒川断9g,水煎服。 二诊(9月6日):服药3剂,经血已止,白带仍多,心烦已减,饮食好。舌苔薄白,质红,脉沉细弱。脾湿下注,带脉失约,更方治脾。 方药:茯苓9g,生白术9g,北沙参9g,炒枣仁9g,柏子仁9g,黄柏4.5g,炒樗皮6g香附9g,白芷3g,炒杭芍9g,丹参9g,肉桂0.9g,水煎服。 三诊(10月29日):服药4剂,白带减少,停药20余天,今次经五天即净,腰痛不重,经后黄带多,两目干涩,舌苔淡黄质红润,脉沉细弦长。脾湿仍重,治以逍遥散合固经丸加减。 方药:丹参30g,柴胡9g,当归9g,杭芍18g,茯苓18g,生白术18g,丹皮15g,白芷15g,香附30g,青皮12g,黄柏15g,炒樗皮12g,生地15g。共研细末,六曲糊小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20丸。 11月21日四诊:服丸药后,月经此次来潮后完全正常,白带亦少。停药观察。(《吴少怀医案》) 按:吴老医师认为月经不调,关键在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为经血之海,调其冲任,则经应时而至。济生方抑气汤主治妇人气盛血衰,调经之效为一般所忽适。根据妇科的生理、病理特点,幼年时期肾气未充,老年时期全恁水谷以滋养;中年时期也就是月经来潮,孕育哺乳之时,必须养肝调血。抑气汤中香附、陈皮舒郁行气,配茯苓兼顾心脾,以菟丝子易甘草,滋肾以养冲任,将此加入调血四物汤中,调经种子疗效显著。肝为刚脏,必须柔缓,忽略这一点往往难以取效。此例血虚挟热,冲任失调月经病,方用芩连四物合抑气、疏郁、清热、养血,以取初效。继用理脾止带法而经带均愈。 例二、臧××,女,20岁,病历号51.8.,十六岁初潮,经期尚准,半年以来经行虽按期,但时间逐渐延长。每来一周多始完,最近两个月竟淋漓不止,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闷胀,食不香,腰酸神疲,二便睡眠正常。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有力。 辨证:素日体弱,又复早婚,气血未充,是以经行时间延长,脾胃不健,食欲减退,后天补给不足,肝气郁结,头晕目眩,胸闷胀满,气不摄血,冲任失固,渐趋淋漓。 治法:助气摄血,扶脾健中,舒肝解郁。 处方:黑升麻3g,生牡蛎(生龙齿10g同打同布包)10g,五倍子、五味子各3g,黑芥穗6g,白蒺藜10g,沙蒺藜10g,生熟地(砂仁3g同捣)各6g,杭白芍(柴胡5g同炒)10g,鹿角胶6g(另溶兑服),阿胶珠10g,山萸炭15g,茅根炭15g,米党参6g,厚朴花6g,玫瑰花6g,柏叶炭10g,莲房炭10g,炒建曲10g。 二诊:服药二剂,月经显著减少,但仍未断,心跳气短,头晕依旧,食不香,胸胀闷,脉象如前,仍按上方加减。 处方:黑升麻3g,川杜仲10g(炒炭),黑芥穗6g,川续断10g,生牡蛎(生龙齿10g同打同布包)10g,阿胶珠10g,生熟地(砂仁5g同捣)6g,杭白芍(醋柴胡5g同炒)10g,山萸炭15g,厚朴花6g,莱菔英6g(炒),仙鹤草12g(炒),玫瑰花6g,莱菔英6g(炒),茅根炭15g,谷麦芽各10g,酒黄连3g,沙蒺藜10g,炒远志6g,酒黄6g,白蒺藜10g。 三诊:服药三剂月经已止,食欲转佳,胸腹闷胀已愈,惟仍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下午感觉烦热,脉象不似从前沉细。气血巳亏,来复需时,改复丸剂以善后。 处方:每日早午各服人参归脾丸1丸,夜晚服玉液金丹1丸,共服三十日。(《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按:经期延长,淋漓不断属虚者,多以补气健脾益肾固冲任为服,本案除益气健脾固冲任外,因有脉沉细有力,头晕目眩,胸闷胀等症,知其因肝血不足,引起肝气郁结,故用柴胡、厚朴花、玫瑰花、莱菔子等药,舒理郁结之气,使整个方剂,固中有散,静中有动,补而不滞,更在二诊方中加用黄芩、黄连,防其肝郁化火,较为肝热月经不调,芩、连用酒炒,以减苦寒之性过亢。用柴胡者,既可舒肝,又有升举之功。下者上升之,升麻、芥穗炒黑,更增止血之效。 (三)简便验方 1.用红鸡冠花一味晒干为末,每服6g,空心酒调下,忌鱼腥猪肉。(《集效方》) 2.月水不断,木贼炒9g,水一盏,煎2g,温服,日一服。(《本草》) 3.用侧柏叶、炙芍药各等分,每9g水酒各半煎服。(《本草》) 4.鸡冠花、乌贼骨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6~9g,每日2次,开水冲服。(《安徽中草药》) 5.月经不调:益母草15g,当归9g、赤芍8g、木香4.5g,煎服。(《安徽中草药》) 6.妇女月经淋漓不断:楮白皮(煅炭存性)、百草霜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9g,藕汤送下。(《安徽中草药》) 7.经行淋漓不尽:映山红根、贯众炭各15g、荆芥炭12g,煎服。(《安徽中草药》) 05 第五部分: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妇人月水不断者,由损伤经血,冲脉任脉虚损故也。冲任之脉,为经脉之海,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为表里,主下白月水,劳伤经脉,冲任之气虚损,故不能别其经血,故令月水不断也。凡月水不止,而合阴阳,冷气上入藏,令人身体面目萎黄,亦令绝子不产也。 《妇人大全良方》:“妇人月水不断,淋漓腹痛,或因劳损气血而伤冲任,或因经行而合阴阳,以致外邪客于胞内,滞于血海故也,但调养元气,而病邪自愈。若攻其邪则元气反伤矣。” 《竹林寺女科秘方考》:“经来十日半月不止,是为实证,当审其妇曾服椒姜热物否,须用金钩散。熟地二钱,当归、白芍、黄芩、川断、阿胶、地榆各一钱,白芷、川芎各一钱,水煎,空腹用。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经事延长,淋漓不断,下元无固摄之权,虚象显然。”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刘雨昕 校正:郑东英 编辑出版:符鑫 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gj/5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华圆药方剂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