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失眠,精选十穴

孙洁静

1治法简介

1.针刺法

主穴:百会、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照海

配穴: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阴虚火旺加三阴交、太冲;肝郁化火加风池、行间;痰热内扰加丰隆、内庭;多梦加厉兑、隐白;头晕加风池、悬钟。

操作:百会向后平刺,四神聪针尖朝向百会平刺;照海用补法,其他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1疗程。

失眠一症,主因为阴阳失调,元神心神不宁。百会、印堂为督脉穴,督脉入络脑,配四神聪可调神安神,清利头目;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照海通于阴蹻,滋阴潜阳以调和阴阳;安眠穴安神助眠,为失眠经验效穴。

另外临床常用照海配申脉治失眠,照海取补法,申脉取泻法,同样两者相配还可治嗜睡,照海取泻法,申脉取补法。

2.灸法:可灸涌泉、照海、三阴交,每穴可灸15-30分钟,温和灸。

3.自我推拿法:四指叩击四神聪。

4.刮痧法:取两侧肺俞到心俞,肝俞到脾俞,及所对应的督脉线,及安眠穴、太阳穴,配上开天门,推坎宫,刮痧板每穴刮5分钟,不过度强求出痧。

5.拔罐法:沿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夹脊拔罐或走罐。

2失眠十穴

1.百会——督脉

定位:当前发际上5寸,后发际上7寸,前后发际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简便取穴: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失眠,健忘,惊悸;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中风,痴呆,癫狂痫,癔病,瘛瘲;脱肛,阴挺,腹泻。

2.四神聪——经外奇穴

定位:在头部,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因共有4穴。

主治: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头痛,头晕,目疾;中风偏瘫。

3.神庭——督脉

定位:在头部,额前部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头部前后发际可分为12寸)

主治:失眠,头痛,目眩,惊悸;癫狂痫,中风;目赤,目翳,鼻衄,鼻渊。

4.印堂——督脉

定位: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凹陷中。

主治:失眠,头痛,眩晕;鼻塞,鼻渊,鼻衄,眉棱骨痛,目痛;小儿惊风。

5.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在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腕横纹与肘横纹间长1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胸闷;胃痛、呕吐、呃逆;胁痛,胁下痞块;失眠,中风,眩晕,郁证,癫狂痫,偏头痛;热病;肘臂挛痛。

6.神门——手少阴心经

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桡侧缘。

主治:失眠,健忘,痴呆,癫狂痫;心痛,心烦,惊悸;腕臂痛,胸胁痛。

7.安眠——经外奇穴

定位:在项部,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中点。

主治:失眠,头痛,眩晕;心悸;癫狂。

8.照海——足少阴肾经

定位:在内踝区,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失眠,痫证;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痛,阴痒,小便频数,癃闭;咽喉干燥,目赤肿痛。

9.申脉——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失眠,嗜卧,头痛,眩晕,癫狂痫;目赤肿痛,眼睑下垂;腰腿痛,项强脊痛,足外翻。

10.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四指宽),胫骨内侧缘后际。

主治:肠鸣,腹泻,腹胀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崩漏,阴挺,经闭,痛经,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失眠,心悸,高血压;下肢痿痹;阴虚诸证;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失眠案例一

失眠多梦,早补肾,晚补脾

何某某女14岁

-9-19

脉来稍数,尺脉微,舌正常。诉头项时有晕痛,月事常或前或后。眠差,烦躁,两胫侧常有疼痛。此肾阴不足,肝木失养,治用滋肾水,养肝木。

用药:

生地12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

川芎10克山萸肉10克五味子3克

丹皮10克何首乌12克太子参10克

茯苓、神各10克磁石30克先煎

川、怀牛膝各10克酸枣仁10克

夜交藤10克瓜子金15克泽泻10克

-10-5

脉来细弱,尺微,舌上薄腻,舌尖红。眠差,头晕在枕部明显,食不知味,但食量不少,血压:90/50mmHg。用黄连温胆汤进退。

用药:

黄连3克法半夏10克橘红10克

炙甘草3克黄芪15克炒枳实5克

茯苓10克太子参10克天麻10克

炒白术10克酸枣仁10克合欢皮10克

夜交藤10克当归10克竹茹10克

生姜3片红枣3枚

-10-20

脉来缓和,寸微。舌淡红。根据脉证当用归脾汤补益心脾。

用药:

西洋参10克酸枣仁10克合欢皮10克

瓜子金15克茯神10克炙甘草2克

黄芪12克当归10克柏子仁10克木香3克

远志5克陈皮6克枸杞子10克生姜3片

石菖蒲6克红枣3枚龙眼肉5枚

-11-25

脉浮带数,久按和平,舌像正常基本正常。最近头昏,眠差。脉证相参用归脾汤。

-1-5

脉微细,舌淡红苔薄。多梦,有时头昏,现休学,晨起可活动一小时。下肢筋骨痛,当补肝肾壮筋骨。早晨补肾,晚上补脾,此中医时间药物学之经验,从黄帝内经直到叶天士都有文献记录。

处方1:

晨起服:补肝肾药膏一汤匙。

熟地黄、红参、鹿茸、当归、续断、杜仲、枸杞子、覆盆子、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淫羊藿、桑寄生、五味子、苁蓉、麦冬。

上药煎取浓汁,蜂蜜适量收膏,晨服一汤匙。

处方2:

晚临睡时服:归脾汤膏一汤匙。

西洋参、酸枣仁、合欢皮、瓜子金、茯神、炙甘草、黄芪、当归、柏子仁、木香、远志、陈皮、枸杞子、石菖蒲、夜交藤、灵磁石(先煎)、生姜、红枣、龙眼肉。

失眠案例二

早滋肾阴,晚调脾胃

葛某某女37岁

-3-1

脉来右寸滑,余部皆微细,舌上薄腻苔。突然晕倒头脑昏胀,脘腹作胀,嗳气、矢气则舒。平时少动,脾胃气机不畅,枢机不利,清气不升,降气不降而致。治用黄连温胆汤,升清降浊。

用药:

黄连3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

泽泻10克法半夏10克泽泻10克

炙甘草3克当归10克炒枳实10克

竹茹10克天麻10克葛根15克

龙骨、牡蛎各30克先煎炒白术10克

砂仁3克后下生姜3片红枣3枚

-3-12

脉来细弱,尺脉微,两手对称。舌上干。苔较松。睡眠已可,仍然有脘腹作胀。予早滋肾阴,晚调脾胃。

处方1:

早晨用滋肾阴法

西洋参、生地黄、白芍、山药、枸杞、滁菊花、夏枯草、丹参、丹皮、龙齿、牡蛎、何首乌、茯神、当归、酸枣仁、泽泻、五味子

上药煎取浓汁,蜂蜜适量收膏。

服法用量:每日晨起一汤匙(10毫升),冲温开水适量服,或直接含化。

处方2:

晚临睡前用调理脾胃法

黄连、橘红、茯苓、泽泻、法半夏、炙甘草、当归、炒枳实、竹茹、天麻、枣仁、磁石、炒白术、砂仁、白芍、西洋参、夜交藤、合欢皮、生姜、红枣

上药煎取浓汁,蜂蜜适量收膏。

服法用量:每晚临睡时服一汤匙(10毫升),冲温开水适量服,或直接含化。

按语:生物钟养生和治病

经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中医三大特点之一即是:因时制宜(另外为:因人制宜、因地制宜)。中医时间医学观点与现代生物钟学说不谋而合。

一日之中,昼夜晨昏的变化,对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活动及疾病的变化都有一定的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见治疗若能顺应时辰之气的消长起落,进行适当的补泻调治,可以提高疗效。

清·苏州叶桂天士先生在他的医案里多处记载:

早温肾阳,晚补脾气。

晨滋肾阴,午健脾阳。

晨补肾气,晚补胃阴。

早补肾水,卧宁心神。

早纳少阴肾气,晚服温阳涤饮。等等。

这里摘录自《临证指南医案》,为择时服药的典范。

声明:文章来源于“和李铁军老师一起平脉辨证”,版权归属原作者。

医生

(扫码即可预约医生)

李铁军主任医师

肿瘤科

简介

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教授,研究员。擅治内科疑难杂病,尤以血液、肿瘤(如再障、白血病及多种癌症等)、肝胆病、心脑血管病等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另对心身并治、吐纳胎息、食疗药膳、长寿调摄、医疗气象及多种老年病等亦颇有研究。

擅长

内科疑难杂病,尤以血液、肿瘤(如再障、白血病及多种癌症等)、肝胆病、心脑血管病等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

周六上午南中医大固生堂宁西门诊部

注:文章配图来自rf.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pz/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