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看见手抖就很容易想到帕金森病。容易导致将良性震颤误诊为是帕金森病或患者担心自己是帕金森病。

  良性震颤也叫单纯性震颤,是指没有脑、脊髓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的震颤。常见的良性震颤主要有生理性震颤和功能性震颤两大类。

  1、生理性震颤

  

  生理性震颤一般会在有紧张、恐惧、焦虑、激动等情绪或者锻炼后、低血糖、剧痛及极度疲劳的情况下出现。这种震颤一般幅度小而速度快,多在静止时cxzyzs出现,是一种细微的、快速的、无规律的抖动,频率手部为6~12Hz,多为双侧肢体或双手震颤,而且一旦上述原因消除,抖动也将随之消失。另外饮酒、中毒后,体内矿物质和维生素均被酒精破坏殆尽,也会发生手抖状况。只要补充足量的镁、钙、VB、VC就可以调整过来。

  2、功能性震颤

  常见的功能性震颤有生理性震颤加强、癔病性震颤及其它原因。

  

  (1)生理性震颤加强:此类型多呈姿势性震颤,比生理性震颤的幅度稍大,所以肉眼是可以看出来的。其病因目前还不能确定。但有人认为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调节反应增强有关,比如正常人在惊恐、激动、怯场或焦虑时,此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会有控制不住的四肢或身体抖动情况发生。而当身体出现某些症状,如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酒精中毒以及可卡因成瘾后,也会有生理性震颤加强的现象。

  (2)癔病性震颤:大多数为动作性震颤,也有呈静止性震颤的。此类震颤多限于一侧肢体,或波及全身,幅度不定,也没有什么规律。当患者的注意力分散时,此症状会有缓解;而当把注意力集中在震颤部位是,症状则会加重。此类患者常有心因性诱因,或伴有癔病的其它征象。

  

  (3)其它功能性震颤:做精细动作时所呈现的震颤均属功能性震颤,如紧张的书写时、穿针孔时等,此时发生的震颤与情绪紧张有关。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治法。对于震颤,纯中药治疗以舒筋止颤为基础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滋阴养血、通络解毒、祛风止颤,修复受损神经细胞,使此顽疾从根本上得以根治。

中医对这个疾病的认识和辩证思路

帕金森病是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颤证”“颤震”“振掉”“震颤”等范畴。

1辨证求因,重视脾胃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的“颤证”“颤震”“振掉”“震颤”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即有相关论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首次将此病命名为“颤振证”,并曰:“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王世龙中医师在临证中将颤证主要分为阴虚风动证、痰瘀阻滞证、气血亏虚证和髓海不足证等四型加以论治。通过对多年临床诊治的帕金森病病人的观察总结,王世龙中医师发现大多数帕金森病病人都有舌体偏胖大,舌质瘀黯,舌面水滑,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弦滑等脾虚湿盛、痰瘀互结之象,认为脾虚痰瘀互结是帕金森病病程中不容忽视而普遍存在的病理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与当今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如脂肪摄入量明显增加,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体力劳动减少,生活过度安逸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输以荣养脑髓,下蓄以温养命门,外达以濡养四肢筋脉,津不化水而生痰,血失温养而瘀滞,痰瘀互阻,久瘀化热生风,上扰神明,而出现震颤症状。

2以消为主,善用保和

王世龙中医师认为导致帕金森病形成的原因固然很多,在病理方面也比较复杂,就中医观点而论,痰瘀互结证型往往贯穿于帕金森病发病的整个过程中,经长期临床实践观察,体会到保和丸加味对此种病症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以保和丸(汤)为基础方可达健运脾胃之功,助后天运化之力,化源一开,痰瘀得消,水谷之精微源源不断进入机体,精血得以涵养,脏腑得到填充,不唯治风,而风自灭,而且脾胃运化正常,也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利用,发挥疗效,对于此病的治疗大有裨益。

3把握主因,随证治之

王世龙中医师在临床辨证诊治中牢牢把握脾虚痰瘀阻滞,引动肝风这一主要病机,常把健脾和胃化痰作为其治疗的第一步,在保和汤的基础上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兼症状的不同,并随证辅以益气养血、填精补髓、镇肝熄风等法进行治疗。对于患者气血亏虚较为明显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当归、白芍等药补气养血;属髓海不足者,加熟地、枸杞、怀牛膝、龟板、杜仲、续断等填精补髓;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者,加寒水石、珍珠母、生龙牡、鳖甲、地龙、白芍等药镇肝熄风;若患者伴有失眠多梦者可加茯神、珍珠母、夜交藤;便秘者加瓜蒌、当归、桃仁、生地;若患者出现情绪淡漠,加用百合、柴胡、香附、枳壳等;烦躁不安者,加用川楝子、黄芩、龙胆草、龙齿等。同时李老指出血瘀是帕金森病后期的主要病机之一,老年人脏腑气血亏虚,鼓动无力,形成瘀血,痹阻脑络,致使精血不能上承,髓海空虚,发为震颤,故在后期治疗中常常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牡丹皮、当归、赤芍等。通过活血化瘀而达到熄风止痉的目的,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4善用虫药,通络熄风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属于难治性疾病,而且预后往往较差,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阻止疾病的进展,特别是对于中晚期患者,出现关节拘急、痉挛、活动不利,甚至全身僵直等症状,治疗效果往往不很理想。王世龙中医师治疗本病善用虫类药搜风止痉,认为“草木不能建功,故必借虫蚁入络搜剔络内久踞之邪”,如僵蚕、地龙对于久病化火生风,痰瘀阻络者用之效佳;制鳖甲、制龟板善于平肝熄风,多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者;全蝎、蜈蚣善于熄风止痉,对顽固性的全身震颤用之得当,必收奇功,《医学衷中参西录》即记载有: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毒,蜈蚣节节有脑,乃物类之至异者,是以性能入脑,善理脑髓神经,使不失所司,其走窜之力最速,功擅熄风止痉,通络止痛;而水蛭、?虫对于瘀血阻络患者,可破血逐瘀,推陈出新。医者在临证中可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合理选用有独特治疗作用的虫类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白癜风皮肤健康
白癜风偏方有效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yl/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