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中药方集属心系病下集
皮肤病专科医院哪家好 http://pf.39.net/zqbdf/140106/4322685.html 病症详解见上集 目录 上集 一、因伤寒引起 二、因风热引起 三、因心热引起 四、因心虚引起 下集 五、因虚弱引起 六、不欲食方 七、消痰方 八、儿童用方 九、其他烦躁症状方 五、因虚弱引起 1.泽泻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三引《延年秘录》。 功用:止汗治气。 主治:大虚烦躁。 组成:泽泻,茯苓各二两,牡蛎(熬),白术各一两,生姜半升。 用法: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服一升,一日二次。 2.独参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主治:元气虚弱,恶寒发热,或作渴烦躁,痰喘气促;或气虚卒中,不语口噤;或痰涎上涌,手足逆冷;或难产,产后不省,喘息。 组成:好人参二两或三、四两,炮姜五钱。 用法:水煎,徐徐服。如不应,急加炮附子。 3.白薇散 来源:《千金翼方》卷十八。 主治:虚烦。 组成:白薇,干姜,甘草各一两,栝楼二两,消石三两。 用法:上药各为末。先纳甘草臼中,次纳白薇,次纳干姜,次纳栝楼,次纳消石,治下筛。每服方寸匕,冷水下,一日三次。 4.麦门冬汤 来源:《脉因证治》卷上。 主治:大病后虚烦,则热不解,不得卧。 组成:半夏,竹茹,陈皮,茯苓,麦门冬,参。 5.人参竹叶汤 来源:《丹台玉案》卷二。 主治:虚烦,外亦发热,有类伤寒初症,但头身不痛,不恶寒,脉不紧数,但浮而无力。 组成:石膏五钱,人参二钱,甘草七分,麦门冬一钱五分,淡竹叶四片,粳米一撮。 用法:水煎,入姜汁二匙服。 加减: 气弱大渴,加倍人参; 汗多,加黄耆; 痰,加贝母; 泄,加白术、泽泻; 阴虚夜烦,加知母、黄柏、生地、芍药; 呕吐,去石膏,加陈皮、茯苓。 6.法制枸杞子 来源:《鲁府禁方》卷四。 功用:生津,益寿延年。 主治:虚烦。 组成:枸杞子(甘州红者)半斤,白檀香末五钱,白豆蔻四钱,片脑一钱(另研)。 用法:用甘草膏同煎为衣。 7.远志饮子 来源:《医宗已任编》卷七。 主治:虚烦而无痰饮者。 组成:远志,枣仁,茯神,人参,黄耆,当归,麦冬,石斛,甘草。 用法:生姜为引。 加减:若烦甚,加竹叶、知母。 8.秦艽散 来源:《传家秘宝》卷中。 主治:劳气虚弱,汗出,烦躁气逆。 六、不欲食方 1.地黄煎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别名:地黄汤(《医门法律》卷三)。 功用: 1.《备急千金要方》:冷补。 2.《医门法律》:补虚,清热,润燥,涤痰除风,开通瘀壅。 主治:风热心烦闷,及脾胃间热,不下食。 组成:生地黄汁二升,生姜汁一升,枸杞根汁三升,荆沥,竹沥各五升,酥三升,人参,天门冬各八两,茯苓六两,栀子仁,大黄各四两。 用法:后五味为散。先煎地黄等汁成煎,次纳散药搅调。每服一匕,一日二次。渐加至三匕,觉利减之。 方论: 《千金方衍义》:地黄煎用杞根、天冬而兼地黄、乳酥,佐二沥以润血燥; 栀子、大黄以泄烦热; 人参、茯苓以助祛邪 姜汁以辟痰涎之滞也。 2.生地黄粥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 主治:心膈虚躁,口干烦渴,不多饮食,小便赤涩。 组成:生地黄汁一合,生姜汁半合,蜜一合,粳米二合,淡竹沥二合。 用法:先将米煮粥,临熟下地黄、姜汁煮令熟,次下蜜并竹沥,搅转。食后良久,或临卧食之。 3.黄耆汤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五。 功用: 1.《普济本事方》:生津液。 2.《本事方释义》:专补五脏之阴。 主治:口干烦躁,不思食。 组成:黄耆(蜜炙),熟干地黄(酒洒,九蒸九晒,焙干称),白芍药,五味子(拣),麦门冬各三分(水浥,去心),白茯苓一分(去皮),甘草(炙)半两。 《医方集解》有天冬、人参。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加生姜、大枣、乌梅同煎,去滓。 方论:《医方集解》:此足太阴药也。(足太阴脾经) 黄耆、人参补气, 熟地、芍药补血, 乌梅、五味敛耗生津, 天冬、麦冬泻火补水, 茯苓淡以利湿, 甘草甘以和中。 湿去气运,则脾和而思食,津生而燥退矣。 4.一志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二。 主治:思虑太过,心烦意乱,食少神疲,四肢倦怠。 组成:人参二钱,茯神二钱,白术一钱五分,甘草五分,黄耆二钱,益智仁一钱五分,远志五分,柏仁二钱,广皮一钱,木香五分,大枣二枚,姜三片。 5.犀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一。 主治:上焦壅滞,痰热心烦,不欲食。 组成:犀角屑三分,前胡一两(去芦头),麦门冬一两(去心),川升麻三分,黄耆三分(锉),半夏三分(汤洗七遍去滑),甘草半两(生),桑根白皮三分(锉),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后良久温服。 6.犀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主治:妇人客热,四肢烦闷,不思饮食。 组成:犀角屑半两,黄耆一两半(锉),地骨皮半两,柴胡一两(去苗),麦门冬三分(去心),人参三分(去芦头),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二两,红蓝花半两,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羚羊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 主治:妇人客热,心神烦躁,体热,四肢疼痛,不思饮食。 8.生津去燥汤 来源:《麻症集成》卷四。 主治:心中烦躁,津液枯少,不思饮食。 七、消痰方 1.解烦益心汤 来源:《辨证录》卷四。 功用:补心,清心。 主治:阴阳偏胜,火有余而水不足,遇事或多言而烦心者,常若胸中扰攘纷纭而嘈杂。 组成:人参二钱,黄连一钱,生枣仁三钱,白术一钱,茯神三钱,当归二钱,玄参五钱,甘草三分,枳壳五分,天花粉二钱。 用法:水煎服。 方论:此方纯是入心之药。清火而加入消痰之药者,有火必有痰也,痰火散而烦自释矣。况又有补心之剂,同群并济哉! 2.紫苏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续添诸局经验秘方)卷十。 功用:调气利膈,消痰止咳。 主治:心胸烦闷,口干多渴。 组成:紫苏叶六斤,乌梅(去核,微炒)九斤,甘草(炒)十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捣)三斤,炒盐十斤。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下,不拘时候。 3.陷胸泻心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豁痰降火。 主治:痰躁。火痰郁遏胸膈,咳嗽不爽,胸中气闷,夜不得眠,烦躁不宁者。 4.加减温胆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二。 主治:痰躁(痰火作热烦躁)、痰话(痰火作热惊惕不安、错语失神),惊惕失志、神不守舍。 八、儿童用方 1.健儿乐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平肝,清心除烦,健脾消食。 主治:儿童烦躁不安,夜惊夜啼,夜眠不宁,消化不良。 组成:山楂g,竹叶卷心g,钩藤50g,白芍g,甜叶菊g,鸡内金5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10g,密封。口服。 2.甘草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主治:小儿伤寒热渴,而下后觉烦闷。 组成: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牡蛎粉半两,黄芩半两,赤芍药半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四分。去滓,取鸡子清一枚,投入散中,熟搅掠去沫,徐徐温服。 3.知母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主治:小儿伤寒,体热烦躁。 组成:知母一分,麻黄半分(去根节),甘草一分(炙微赤,锉),竹茹一分,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葱白二寸,香豉三七粒,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人参酸枣汤 来源:《张氏医通》卷十五。 主治:小儿心肺虚热,烦躁不宁。 组成:人参,枣仁(炒,研),山栀(熬黑),生地黄,麦门冬(去心),当归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用法:水煎,温服。 5.冬葵散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五八八。 主治:小儿心脏热,或烦躁不安,小便赤涩不通。 6.朱砂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二。 主治:小儿心脏热,或烦躁不安,小便赤涩不通。 九、其他烦躁症状方 1.加味四物汤 来源:《济阳纲目》卷五十二。 主治:阴血不足,烦躁者。 组成:当归,芍药,川芎,生地(酒炒),人参,茯神,麦门冬,竹叶。 用法:上锉。水煎服。 2.养阴益阳汤 来源:《点点经》卷四。 主治:脉三部洪数,大汗如雨,人事软弱,日夜不寐,胸膈烦躁,喘息。 组成:炙耆,葳蕤,全归,生地,茯神,山栀,黄柏,木通,车前各一钱五分,川芎,白芍,淡竹各一钱,甘草三分,竹茹一团。 用法:黑枣三枚为引,水煎服。 3.麦门冬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主治:心烦躁,口干舌涩。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二两,龙齿半两,玄参(洗,切),栀子仁,茅根各一两,木通二两(锉),赤芍药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保真散 来源:《普济方》卷十九引《护命》。 功用:去火毒。 主治:一切男子、女人肾病传心,心受劳气,五心烦躁,唇口干焦,精神不足,恍惚健忘,少喜多嗔,口无滋味,小便忽赤忽白,忽多忽少。 5.正阳丹 来源:《伏阴论》卷上。 功用:辟阴正阳,安魂魄。 6.交泰丸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五。 主治:阴阳痞膈,营卫差错,水火不交,冷热乖适,邪热炎上,烦躁闷乱,昏塞不省人事,冷气上冲,胸膈痞塞,霍乱吐泻,手足逆冷,唇青气喘,及疗伤寒下早,冷热结痞,心下胀满,呕哕咳逆,阴阳不辨。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地点为利比亚。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yl/6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的大学中医故事1老张的感冒
- 下一篇文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五册44海浮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