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多孔菌科Polyporaca.

伏苓甘平。主胸肋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生山谷。

本经要义

茯苓:“伏”,“伏于地下”之意。《史记》褚先生云:“传曰,下有伏灵,上有兔丝,所谓伏灵者,在先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伏灵者,千岁松根也,食之不死。“伏”通“茯”,现为茯苓。古名为茯零。苓,即零的假借。本品因伏在土中,状如矢,故名茯零。后人变雨从草则为苓,伏通茯,故今为茯苓。过去因主产于西南,故又名云苓。

胸肋逆气:中医学理论认为:“胸”,为肺之部位;“胁”,为肝之部位。“胸胁”,即前胸和两腋下肋骨部位的统称。《医宗金鉴》卷八十·周身名位骨度。“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医宗金鉴》卷八十九·胸背骨·胸骨(胸肋)“其两侧自胸以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日胁。”“逆气”:逆,逆者,不顺也。反向,倒着。即气机上逆,气机上冲。《孟子·藤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水经注·江水》:“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此处言气机不降,反上逆之患。《诸病源候论》卷十三·气病诸候·凡二十五论·逆气候:“逆气者,因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不得卧、行而喘者;有不能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卧,卧而喘者,皆有所起。其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

忧恚:“忧”,忧愁,担忧。《说文·心部》:“忧,心动也”“.恚”,hui.音汇。怨恨,恼怒,发怒。《说文·心部》:“恚,恨也。”《广雅·释诂二》:“恚·怒也”“忧恚”,忧愁和忿恨。此处系指妇人脏燥症。

惊邪:惊。①音liang,同“悢”,悢,liang,音亮,悲恨意。《集韵·阳韵》:“惊,悲也。”②jing,惊恐,惊骇,恐惧,惶恐等。《说文》:“惊,麻骇也。”《尔雅·释诂上》:“惊,惧也。”《古今韵会举要·庚韵》引《增韵》:“惊,惶也”。“邪”,邪气。病邪,此处为惊恐,恐惧,惶恐等病邪。

恐悸:“恐”,恐惧畏惧,害怕。《尔雅·释诂下》:“恐,惧也。”《素问》卷七·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虑则目??(注:??,“?”huang,音慌,意为目不明。《玉篇·目部》。?,目不明。”)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道,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恐善如人将捕之,王冰注:“恐,谓恐惧,魂不安也。”意思是,容易恐惧,心惊胆战,好像被人追捕一样。“悸”,心惊跳,惊恐、惧怕。《说文·心部》:“悸,心动也。”《楚辞·王逸〈九思悼乱〉》:“惶悸兮失气,踊跃兮距跳。”王延寿注:“悸,惧也。”《素问》卷二十·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乱语也。妄,妄见闻也。”意思是人们多患身热、烦躁、心悸等病证,阴寒之气偏盛,上中下三焦的阳气衰弱,使心气被抑制,于是发生谵语、心痛等病······”

惊邪恐悸:《本经》桔梗条下有:“惊恐悸气”,《本草崇原》载:“惊恐悸气,少阴病也。心虚则惊,肾虚则恐,心肾皆虚则悸”《本经疏证》言:“惊者,气乱也;恐者,气下也;悸者,气不行,则水内侵心也。”《说文》:悸,心动也。”凡此诸病,茯苓皆治之。

心下结痛:《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心下”,通常指胃脘部。“结”,扭结、结块、聚积,指胃脘部结积而痛。痰饮内停,结于胃脘,气机不顺,故见“心下结痛”病证,相似于心下支结。

寒热烦满:“寒热”,此处是指恶寒发热症状的简称。“寒”,是由寒邪引起,或阳气衰弱,阴气过盛而导致身体功能与代谢活动衰退,抵抗力减弱而出现的证候。“热”,是由热邪而引起之阳气亢盛,出现一系列热的症候群,如身热、烦躁、面目红赤,不恶寒反恶热,口干咽燥,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数等。“寒热”,指忽寒忽热,寒与热互相出现。《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黄病诸候凡二十八论·寒热候:“夫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者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不通则寒独留于外,故寒栗也······”烦满,烦躁胀满的合称。胸中热郁不安为烦,胸中胀闭不适为中满。《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妇人杂病诸候三凡四论·烦满候:“烦满者,由体虚受邪,使气血相搏而气逆,上乘于心胸,气否不宣,故令烦满。烦满者,心烦,胸间气满急也。”

咳逆:即咳嗽逆气。多由反复咳嗽,引起肺气上逆而出现喘促,即咳嗽

气喘,肺气上逆之证,多为“肺不纳气”所致。《诸病源候论》卷十四·咳嗽

病诸候凡十五论·咳逆候:“咳逆者,是咳嗽而气逆上也。气为阳,流行府

藏,宣发腠理,而气肺之所主也。咳病由肺虚感微寒所成,寒搏于气,气不

得宣,胃逆聚还肺,肺则胀满,气遂不下,故为咳逆,其状咳而胸满,而

气逆。”

“寒热烦满,咳逆”,因寒邪、热邪所致之咳嗽、气喘,重在咳嗽。因痰饮

内停,肺气上逆而致咳嗽,而茯苓又为常用之品。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

匮要略》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治疗停饮呕吐,心下痞,心悸

头眩)。小青龙加茯苓汤等。意在利水健脾以治

疗生痰之源。而现今教科书未提及茯苓能治咳逆之功。

口焦舌干:此处并非津液不足所致,实乃津不上承所致,内有宿饮,津

液不升,故而口焦舌干。茯苓有行水之功,水行则气化,故而口焦舌干

而解。

安魂养神:“魂”,精神意识活动的一部分。《灵枢》卷二·本神第八:“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者谓之魂。”意思是说,阴阳两气相交而产生的生命原始物质,就叫精;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力,就叫神。伴随着神气往来存在的精神活动,叫魂;依傍精气的出入流动而产生的神气功能,叫魄。“肝藏血,血舍魂”说明精神活动以五藏精气为基础,具体指出魂与肝血之关系。如果肝不藏血,肝血不足等原因,则可致魂不随神而动,出现梦游,迆语等病症。“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或指思维意识活动。

《灵枢》卷二·本神第八:“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卷六·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故气的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

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说明先天后天的精气是神的物质基础。

凡神气充旺,一般反映藏精充足而功能协调。若神气涣散,则说明藏精将竭而气机衰败。

《黄帝内经素问》卷四·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得神者昌,失神者

亡。”茯苓具有健脾、宁心安神之功,故可治疗多种类型之心悸、失眠等,即

《本经》言“久服安魂养神”。

不饥延年:茯苓,性平,味淡。功在健脾利湿,健脾而运化旺盛,气血生

化有源,故能使人“不饥延年”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

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

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赤茯苓:将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仲景使用茯苓汤方计35方。最大剂量半斤,有3方;四两者有10方,三两者八方,最小剂量6铢。

仲景用于消渴病、奔豚证等用量均较大,均为半斤。

医案选论

茯苓,本松木之精华,藉土气以结成,故气味甘平,有上位中央而枢机

旋转之功。禀木气而枢转,则胸胁之逆气可治也。禀土气而安五脏,则忧

恚惊恐悸之邪可平也。里气不和,则心下结痛。表气不和,则为寒为热,

气郁于上,上而不下,则烦满咳逆,口焦舌干。气逆于下,交通不表,则小便不利。茯苓位于中土,灵气上荟,主内外旋转,上下交通,故皆治之。久服安肝藏之魂,以养心藏之神。木生火也,不饥延年,土气盛也。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茯苓气平入肺,味甘人脾。肺能通调,脾能转输,其功皆在于。“利小便”

一语。胸为肺之部位,胁为肝之部位,其气上逆则忧恚惊邪恐悸,七情之用

因而弗调。心下为太阳之部位,水邪停留则结痛;水气不化则烦满;凌于太

阴则咳逆;客于营卫则发热恶寒;内有宿饮则津液不升,为口焦舌千,唯得

小便一利,则水行而气化诸疾俱愈矣。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者,以肺金为天,脾土为地,位一身之天地,而

明其上下交和之效也。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胸者肺之分也,胁者肝之分也,肝主升而肺主降,肺金不足则气不降,

肝木有余则气上逆,逆于肝肺之分,故在胸胁间也。茯苓人肺,气平则降,

味甘可以缓肝,所以主之。

脾为土,肺为金,脾肺上下相交,则五脏皆和,位一身之天地矣,若脾肺

失中和之德,则忧恚惊邪恐悸,七情乖戾于胸,发不中节而致病。茯苓味甘

和脾,气平和肺,脾肺和平,七情调矣,心下脾之分也;湿热在脾则结痛,湿热不除,则流入太阳而发寒热,郁于太阴而烦满,湿乘肺金而咳逆。茯苓甘平淡渗,所以能燥脾伐水清金,治以上诸症也。

人身水道不通,则火无制而口焦舌干矣。茯苓人肺以通水道,下输膀

胱,则火有去路,故止口舌干焦。水道通,所以又利小便也,肝者,魂之居

也,而随魂往来者神也。

久服茯苓,则肺清肃,故肝木和平,而魂神安养也。不饥延年者、脾为后天之本,肺为元气之腑,脾健则不饥,气足则延年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

茯苓,味甘,气平,人足阳明胃、足太阴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利水燥土,冷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茯苓泻水燥,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道家称其有延年之功,信非过也。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茯苓生山谷之中,得松柏之余气,其味极淡,故为调补睥阴之药,义见

石斛条下。凡人邪气郁结,津液不行,则为痰为饮。痰浓稠为火之所结、饮

清稀为水之所停。故治痰则咸以降之,治饮则淡以利之。若投以重剂,反

拒而不相人,惟茯苓极轻淡,属土,土胜水能疏之涤之,令从膀胱以出,病渐去而不觉也。观仲景猪苓汤等方,五苓散义自见矣。

——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1.利水渗湿。茯苓益气健脾而养心,补肺金而通调水道,输液于膀胱而

利小便,茯苓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补正,又能祛邪,为医家喜用。凡水湿停滞,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症,无能寒湿,湿热为患,均可用之。如偏于寒湿者,可配伍桂枝、白术、生姜、附子、防己、黄芪等,以温阳行水,温化而渗利之。若温热者,则配伍猪苓、木通、车前草、茵陈、薏苡仁等。清利湿热,清化而下泄之。

2.宁心安神。脾为生化气血之源,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心悸失眠。茯苓能益心脾而宁心,又能交心肾而安神,对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可配伍炙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菖蒲、当归、龙齿等同用,以助生化,养心安神。

3.健脾补中。茯苓既能健脾补中,又能渗利水湿,以杜绝蕴湿生痰之源.凡脾虚湿困所致便溏、泄泻者,常配伍党参、白术、山药、甘草、陈皮等,能健脾补虚。若脾胃虚寒所致脘腹疼痛,大便流泻,可配伍党参、白术、砂仁、陈皮、香附子、甘草等,益气补脾,行气止痛,健脾化湿。

4.带下淋浊。茯苓渗湿止带,利水通淋,对于湿毒或湿热所致之带下,

置配伍黄柏、车前子、泽泻等同用。若治膏淋,则与草蘚、石韦、川黄柏等用以清利湿热,分清别浊

茯苓、茯神、茯神木、茯苓皮为同基原,不同入药部位。茯苓为干燥菌核,

外皮棕黑色入药称茯苓皮;茯苓菌抱松根而生者称茯苓神;茯苓所抱之松木根,称茯苓神木。

茯苓皮性和气平,善利水消肿,专行皮肤水湿,治皮肤水肿,常配伍桑桑白皮、生姜皮、陈皮等。如:“五皮饮。”

茯神:功能宁心安神,专用于心虚心少,神不守舍,心神不安,惊悸健忘等症,常配伍远志、龙齿等同用,如。“远志丸”。

茯神木:具有平肝安神之功,用于健忘失眠、诸筋挛缩,冠心痛心绞痛等。

代皮茯苓:健睥利水,尤宜睥失健运,水温停甾。

茯苓,猪苓、泽泻均为利水渗湿药用于小便不利,淋痛,水肿等症,常联合应用,协同利水效果。然猪苓专利水湿,其利尿作用比茯苓强,且无健

脾功效,也无安神之作用。用于水肿或其他水湿病证,常与茯苓相须为用,

传统中医处方并称“二苓”茯苓则利中有补,能补益心脾,且能宁心安神。

茯苓药性平和,对于虚证,利水不伤正气;对于实证,补虚又不碍邪,不影响

正气的祛除,寒、热、虚、实均可广泛应用,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又因茯苓性

平,味淡,滋味纯正,古往今来都是药食两用之物,为重要药膳食疗之品。

泽泻利水渗湿功同猪苓,但泽泻性寒,能泄肾及膀胱之热,下焦湿热尤为宜,且为治疗痰饮昏晕之良药,广泛用于各种水湿病证。常和茯苓、猪苓一起相须为用。如:“四苓散”、“五苓散”等。

编辑整理:迪亚拉许馨文

赞赏

长按







































鍖椾含濡備綍娌荤枟鐧界櫆椋?
鍖椾含鍘诲摢瀹跺尰闄㈡不鐤楃櫧鐧滈鏈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yp/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