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

性味:辛甘,温。

1.《本经》:味甘,温。

2.《别录》:辛,无毒。

3.《药品化义》:气和,味甘微辛,性微温。

4.《本草再新》:味辛,性平,无毒。

归经:入膀胱、肺、脾经。

1.《珍珠囊》:太阳经本药。

2.《汤液本草》:足阳明胃、足太阴牌二经之行经药。

3.《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

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1.《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2.《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

3.《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4.《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5.《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

6.《药类法象》:治风通用。

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

7.王好古:搜肝气。

8.《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

9.《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从泻黄散开始,历代医家就对泻黄散里的防风这味药有众多的争议,其中主要争议如下:

一.方中防风独重,恐有误

《小儿药证直诀笺正》泻黄散方下对方中使用防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方为脾胃蕴热而设,山栀、石膏,是其主宰;佐以藿香,芳香快脾,所以振动其生机。甘草大甘,已非实热者必用之药,而防风实不可解,又且独重,其义云何,是恐有误。乃望文生义者,且曰取其升阳,又曰以散伏火。须知病是火热,安有升散以煽其焰之理,汪讱庵书,最是误人。且诸药分量,各本皆异,轻重太不相称,盖沿误久矣!”又说:“后人更有所谓泻黄饮者,云治风热在于脾经,口唇热裂。药则防风之外,更有白芷、升麻,燥烈温升,大可骇咤。则即因钱氏方有防风而更进一层。东坡所谓李斯师荀卿而尤甚者也。”

关于治热用升散,实为临床常用之法。方歌中有“泻黄散中用防风”一句。防风,在原方中用量独重。重用防风者,能发脾中之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也。一方面,治疗伏热、郁热,在清热药中佐用升散药,能明显提高疗效;另一方面,治疗火热证症状表现在头面部者,即使邪热没有明显的伏与郁,在清热的同时佐用升散药,也能明显提高疗效。这两种用法,升散药都为佐用。如以升散药为主,则有“升散以煽其焰”之弊。

二.关于防风独重,传抄有误。

《小儿药证直诀》是由“宣教郎大梁阎孝忠”整理而成,阎并非以医为业,而其成书过程是:“余家所传者,才十余方于亲旧间,始得说证数十条。后六年,又得杂方比于京师,复见别本。然旋著旋传,皆杂乱。初无纪律,互有得失,因得参校焉。其先后则次之,重复则削之,讹谬则正之,俚语则易之。”(见“闫孝忠序”)可见本书并非钱乙本人按次第写成,而是由他人辗转传抄、杂乱组合又经校正而成。成书已然如此,而在其流传过程中,“自元以还,多亡失窜易,既得《玉函经》刻之,二此又求之三十年,近始获焉。手自厘正,还其旧贯,次第开行。”(见“重刻钱氏小儿药证直诀序”)我们完全有理由怀疑: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书中的泻黄散,与钱乙笔下的泻黄散是可以不同的,包括药物,包括剂量。何况张山雷也提到“诸药分量,各本皆异。”另,《汤液本草》在防风条下言:“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乃二经之行经药。”把泻黄散中的防风理解为治脾之引经药,似无不可。当然,这绝非钱乙制方之本意,钱乙尚不知药物有归经之说。

我们可以分析《小儿药证直诀》中钱乙用防风这味药的规律,如下:

1.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治脾热弄舌。(舌频频伸出口外,又立即内收,上下左右伸缩不停,状如蛇舐,称为弄舌)。

《小儿药证直诀》提到: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亦或饮水,医疑为热,必冷药下之者,非也。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2.凉惊丸

治惊疳。草龙胆防风青黛(各三钱)钩藤(二钱)黄连(五钱)牛黄麝香龙脑(各一字)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金银花汤

3.泻青丸

治肝热搐搦,脉洪实。当归(去芦头切焙秤)龙脑(焙秤)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秤)4.金箔丸

治急惊涎盛。金箔(二十片)天南星(锉炒)白附子(炮)防风(去芦须焙)半夏(汤浸七次,切焙干秤各半两)雄黄辰砂(各一分)生犀末(半分)牛黄脑麝(各半分。以上六物研)

5.镇心丸

治小儿惊痫,心热。朱砂龙齿牛黄(各一钱)铁粉琥珀人参茯苓防风(各二钱)全蝎(七个焙)6.钩藤饮子

治吐利,脾胃虚风,慢惊。钩藤(三分)蝉壳防风(去芦头切)人参(去芦头切)麻黄(去节秤)白僵蚕(炒黄)天麻蝎尾(去毒炒各半两)甘草(炙)川芎(各一分)麝香(一分别研入)治脾胃虚,肝气热盛生风,或取转过,或吐泻后为慢惊,亦治伤寒。羌活(去芦头)川芎人参(去芦头)赤茯苓(去皮)白附子(炮各半两)天麻(一两)白僵蚕(酒浸炒黄)干蝎(去毒炒)白花蛇(酒浸取肉焙干各一分)川附子(炮去皮脐)防风(去芦头切焙)麻黄(去节秤各三钱)豆蔻肉鸡舌香(即母丁香)藿香叶木香(各二钱)轻粉(一钱)珍珠麝香牛黄(各一钱)龙脑(半字)雄黄辰砂(各一分以上七味各别研入)从以上钱乙用防风的七个方里,可以得知,除泻黄散外这些方的作用无一例外都是跟热盛动风有关,分析如下:

一.防风可以防止小儿动风。

1.脾热可反侮于肝,邪热亢盛,肝挟火势,易动风。

2.《小儿药证直诀》提到:小儿急惊者,本因热于心。盖热盛则生风,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

3.在李东垣《脾胃论》中脾胃虚弱随时为病制方黄芪人参汤提到,如不利者,非血结血秘二不通也,是热则生风,其病人必显风证,单血药不可复加之,止常服黄芪人参汤药,只用羌活、防风,已上各五钱,二味,?咀,以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椇,空心服之,其大便必走也,一服便止。李杲: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4.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若脾胃有热邪,热邪亦可流经心肝两脏,引起心肝两脏的病变,心热可搐,肝热亦可搐。

5.小儿之躯,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尤以脾胃不足而病始生,岁土不及,风乃大行,钱乙又提出小儿之疾,阴阳痫最大。

6.我们可以再看看钱乙用的益黄散(青皮、陈皮、诃子、丁香、炙甘草),益黄散是治疗脾胃虚弱以及脾疳,腹大身瘦,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我们可以知道青皮是可以预防在脾虚的情况下,肝木剩脾土,导致脾进一步虚弱,那么泻黄散里的防风也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

综上所述可得,防风这味药在泻黄散里的重要作用是防止小儿因脾胃之热而引起动风。

脾热,治以泻脾,重用防风四两约占全方二分之一稍不足,尽管“伏火”需散,但“伏火”毕竟是火,与“伏寒”不同,治以辛温为主,确有以热增热之弊,但我们从下面几条分析可得知:

二.防风可以借其辛温之性,增散湿热之功

1.在《脾胃论》清神益气汤(茯苓、升麻各两分,泽泻、苍术、防风各三分,生姜五分)中提到此药能走经,除湿热而不守,此方虽治湿热但却用了苍术和防风这两味辛温之药,可知防风性味虽辛温但并不影响整首方除湿热之效,反而使除湿热而不守。

2《脾胃论》中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生甘草(二钱)防风(二钱五分)炙甘草(三钱)升麻葛根独活白芍药羌活人参(以上各五钱)柴胡(八钱)方中防风虽只有两钱五分,但可以和葛根、柴胡、升麻共奏散热、发火郁之功。

总结以上两点:防风有防动风、散湿热、发火郁之功效。

听说妄想着恢复中华民族汉唐医学雄风的仲景门徒们都会毫不犹豫地







































苯酚毒性
中医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yp/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