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邪客》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人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甲乙经》陷作满。按:陷是满字之误)。不得人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日:善!治之奈何?伯高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这是中医学对于失眠证病理、治则的最早论述。半夏汤·也是治疗失眠证最早的方剂,行于阳,不得入于阴,即

阳不归阴。阳之所以不得人于阴,是因厥气客于五脏六腑,而五脏六腑之厥气又有虚实之分,于是根据虚实,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以去其邪而通其道。若阴阳已通,则其卧立至。这说明治疗失眠证大法,重在调治五脏六腑的虚实,消除内因,疏通阳气出入之道,故半夏汤方后注云,汗出则已矣。汗出,就是阴阳已通的证明。

李时珍日:半夏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滑能润之,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8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秫米,即粟米之粘者,李时珍谓能益气阴而利大肠,大肠利则阳不盛矣。可见半夏与秫米合用,粘而且滑,有滋燥和胃之功,辛散之性,又有助于利窍而接引阳气,故能达到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之效。

半夏汤虽治失眠,但不是治疗一切失眠证的必效方剂。因为五脏六腑的虚实不同,究竟是何脏何腑?阴、阳、气、血、痰、食,何虚何实?怎样才能去其邪?怎样才能通其道?还需要据情分析,不加分析,空谈引阳归阴,是不能应付临床极端错综复杂的失眠证的。下面列举古人与先生之方治,作为举一反三的提示。综合而言,不外热、心、肝等。

1、治热

《伤寒论》(新辑宋体)76条日:伤寒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心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这是邪热结聚胸膈,以致阳不归阴。栀子清热除烦,豆豉宣发透达,解表除烦,有引阳人阴的作用。

《伤寒论》61条日: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脉沉微,是下之后里阳已虚;不呕不渴无表证,是病不在三阳;身无大热。是尚有微热,这说明身微热是里阳虚导致阳不归阴。在夜间,已虚之里阳不外出与邪争,两不相涉,犹相安无事,而昼日,本有身微热,卫气又欲行于阳,这不但不能归阴,且与式微之里阳更有表里分弛之势,故烦躁不得眠。干姜温中,开里阴之结;附子善走,温通内外。尤其是干姜,性热味辛,热能温,辛能散能通,一物具备通表里,接合阴阳之妙用。《千金方》治虚劳不眠。用于姜为末,汤服三钱,取微汗出,也是在里虚寒的情况下,用以引阳归阴。

以上几例,或有身热,或身微热,都说明是卫气行于阳不得人于阴,是典型的阳不归阴。但失眠症是精神活动的失常,精神的本体叫做神,神藏于心。精神活动起来一一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藏于肝的,所以失眠症从本的方面来说,虽有五脏六腑之分,但从标的方面说,没有不通过心肝二脏的。因此,失眠症除伴有身热或身微热者当划人阳不归阴这一类型外,还当据烦躁、怔忡、惊悸、舌色、脉象等,找出重点和特点,以心肝两脏分类。

2、治心

《伤寒论》条日: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证是肾阴亏虚于下,心火独炽于上,常兼舌赤苔少,脉沉细数。这是水不济火,心肾不交,以黄连黄芩泻心火,鸡子黄养心阴,白芍、阿胶滋肝肾之阴。这是补水泻火,使水升火降,则烦躁消失而入睡。

若心火结而不降,不能与肾水相交,当用黄连泻心火,反佐少量肉桂以纠正黄连之苦寒凝敛,使之有利于心火的行散。火下行,水就会上达,阴升阳降,取义于六十四卦之地天泰,故名交泰丸。

心肾不交重点在心火过盛,故以泻心火为主,以上二方为准则。若重点在肾水不足,心烦不如前者严重,治当滋肾阴以制心火,宜六味地黄汤、丸,或其它补肾填精之药,久服以收功。这里滋肾阴只是手段,其目的仍在制心火,邵新甫所谓壮水之主,静以制动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为交通心肾法,另外还有补脾养心法。因脾主思,忧思伤脾,必耗心血,就会怔忡少寐,心悸不安,乍寐乍醒,脉涩神虚。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说: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此主证在心,病因在脾。

除清心静养,药物当以养荣益气之药补脾化荣,或少加清火,镇静之品,如养心汤、归脾汤等,随证选用,并屏绝杂念,持之以恒,日久自能痊愈。或用鹿角胶一味,热酒化服,以血肉有情之物,更易收到益血填精的效果。以上是治心安神为主,下面讲治肝安魂之法。

3、治肝

先举一个治案:徐某,中年女性,工人,济南市人。年2月13日就诊。患者一周前做人流手术,身体较弱,睡眠欠佳,不烦躁,近二日竟发展至昼夜不能入睡。服用安定片亦无效,舌质淡胖大,边缘有齿印,脉弱而无力。处方:

珍珠母45克,龙骨18克,柏子仁9克,熟地24克,黄连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薄荷3克(后人),酸枣仁9克,水煎服。

上方服完一剂后,即能入睡,共服三剂,睡眠如常。

此方实本许胤宗之珍珠母丸,去人参、当归、犀角、沉香,加黄连、炙草、薄荷,因药房缺龙齿,故改用龙骨。中医认为人卧则魂归于肝,肝虚不能藏魂,故以珍珠母人肝为君,龙齿亦有安魂镇静作用。酸枣仁、柏子仁亦皆养肝益血之品。肾为肝之母,故用熟地滋肾以养肝。加少许黄连薄荷者,因此虽属肝虚之证,但不眠之症,最易引起心火,虽暂不烦躁,亦少加黄连,以防心火内生,也符合珍珠母丸使血充而不热之方义。由于本方用大队补肝之品,为使补而不壅,故又用少许薄荷以疏肝。

《金匮要略》日: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养肝敛魂;佐以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清热润燥,滋肾以养肝,清热以安神;炙甘草奠安中土,以养五脏;尤妙在川芎一味,辛温走窜,在大队敛润药中,用以条达肝气,有调和阴阳的作用。本方在《千金翼方》中加麦冬、干姜,治伤寒吐下后,心烦气乏不得眠,更有利于接合阴阳。

酸枣仁汤适用于肝不藏魂的虚烦证。所谓虚烦之虚,有两种涵义:一是无痰饮宿食,故谓之虚;二是五内枯燥,荣少血虚。肝不藏魂,除肝血虚、肝阴虚之虚证外,又有肝气郁结的实证而致者。如李延昱《脉诀汇辨》载:新安吴修予令侄,烦躁发热(发热就是阳不归阴),肌体骨立,沉困着床,目不得瞑者,已三年矣。大江以南,迎医几遍,求一刻安卧,竞不可得也。余诊其肝脉沉而坚。此怒火久伏,木郁宜达也。以柴胡五钱,白芍药、丹皮、栀子各三钱,甘草、桂枝各五分,日晡方进剂,未抵暮而熟寐,至旦日午后未寐......至夜分方醒。前证宜敛,此证宜散,前为肝虚,此为肝实,调其虚实,达到肝魂安于其宅,自然就目瞑了。

又《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云: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陆定圃作解日:盖半夏得至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什么得至阴而生至阳而长,关键在夏枯草辛寒散肝火之结,佐以半夏,走气化液,使结散气行,阴阳气和,人得安睡。与前方相较,是结有轻重,火有微甚之别罢了。

又有痰火郁于胆经,肝胆相聚,影响肝魂,必惊悸不眠,口苦心烦。有痰用温胆汤,无痰用桑叶、栀子、丹皮等清泻少阳,使胆火得清,睡眠自然安定。

肝胆合病的,当肝胆同治。如《医醇媵义》载:无锡孙左,身无他苦,饮食如常,惟彻夜不眠,间日轻重,如发疟然,一载未愈。予诊其脉,左关独见弦数,余部平平......此实(少阳)与厥阴同病,甲乙同源,互相胶结......为制甲乙归脏汤,连服数十剂而愈。其方是:珍珠母、龙齿、柴胡、薄荷、生地、红枣、夜交藤等味。镇肝养肝之中,兼升散少阳之郁火。

肝不藏魂,有由于肺燥的,燥则火生,金不制木。当用凉润敛降之药。方用生百合一两,养肺金以制肝木,加入苏叶9克,下气解郁,敛而且降,安魂之中,有引阳归阴之意。

失眠治肝,凡言肝虚的,都是肝阴虚,虚则补其母,当补肾。凡言肝实的,都是肝火盛,实则泻其子,应泻心。这和补肾水泻心火的交通心肾法,实有殊途同归的道理。因此。从理论上便于学习和掌握,分为治心治肝,而在症状上有时则不容易截然分开,但临床既久,融会贯通,就能得心应手。头头是道了。

4、其它

失眠证在理论上,虽然治心、治肝条理分明,但在实践时,还要多方面吸收一些临床的成熟经验,才能开发思路,用方灵活,效果更好,现举例如下:

《宋史·钱乙传》:一乳妇因悸而病,既愈,目张不得瞑。乙日:煮郁李仁,酒饮之,使醉即愈,所以然者,目系内连肝胆,怒则气结,胆横不下,郁李仁能去结,随酒入胆,结去胆下,则目能瞑矣。此病虽属肝胆,但实质是因惊痰结,影响目系。若不用酒服郁李仁,只与温胆汤,即不理想。

《脉诀汇辨》:太常卿胡慕东,形神俱劳,十昼夜目不得瞑,自服归脾汤数剂,中夜见鬼。更服苏合丸,无功。余(李士材)日:脉大而滑,痰气胶固也,二陈汤加枳实、苏子,两日进四剂,未获痊愈。更以人参送滚痰丸,下痰积甚多,因而瞑眩。大剂六君子汤,服一乃安。本案形神俱劳,似应服归脾、养心之类,脉大而滑,又似应用二陈,枳实等药,但二方俱无效果,这除属胶固顽痰外,也因正虚邪实。所以单独补正,则顽痰更加壅满,单驱其痰,则正虚不能运药,故改用峻药滚痰丸,而以人参汤送服,扶正以驱邪,运药有力,才获得显著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二陈汤加枳实、苏子,连进两日无功,可知痰为顽痰,治疗非易。治则虽然不可游移,方药则须灵活改变。

《张氏医通》载:一少年,因恐虑,两月不卧,服安神、补心药无效。余与温胆汤倍半夏加柴胡,一剂顿卧两昼夜,竞尔霍然。此方与高枕无忧散,都是温胆汤加味,前者倍半夏加柴胡,后者加人参、龙眼肉、麦冬、炒枣仁、石膏而成,而且方中温胆汤六味药共计27克,而加人的人参一味就用了15克,这都是值得研究的。

从以上诸例可以看出,既要明白治疗大法,还必须灵活掌握一些用药技巧问题。

失眠证的治疗,除上述外,还有因外感而不寐的,因燥屎、宿食、痰喘而不寐的,因痛因痒而不寐的,种种原因,难以悉数。除去主因,自能人睡。此不属失眠证范围,故不一一列举。

但有的人,对各种不适的症状,耐受性不同,对上述影响入睡的主因主症,可能不甚注意,却把失眠作为唯一的主诉,医生听了主诉,易于忽视原发病,却千方百计地求救于镇静、安神等药,以致失眠证久治不愈。下面举先生实例证明。

李某,女性,年约六旬,某大学干部家属。年春,失眠证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竞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片刻,先生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中脘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日,非常满闷,并大便日久未行,腹无胀痛(其实已近月未正常进食)。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要安眠,先要和胃。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傍晚服下,当晚即酣睡一整夜,满闷烦躁等症大都好转。又服几剂,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临床治愈。

总之,失眠证,从病理说,虽有五脏六腑寒热虚实之分,但临床家都一言以蔽之日:阳不归阴。其实,若从症状严格区分的话,阳不归阴必有身热,一般是身有微热。若无身热这一症状,而以心烦、舌赤为主症,反映为水亏火旺的,叫做心肾不交;精神不振,怔忡心悸,脉虚血少的,叫做心脾两虚;精神不安,杂梦纷纭,惊悸多怒,脉见弦牢的,为肝魂不安。类型不同,各有主方。主证主方之外,再酌加开痰、泻火、调气、解郁、导滞、潜镇、安神、和胃等药,随证选药,标本兼顾。对治失眠证来说,大体离不开这些原则。

上面对于失眠证的论述,已谈了不少。但临床总会遇到一些顽固失眠证,仅靠药物是不易取效的。据载:马超先,字希文,甲武举人。绍先尝患病,夜不得寐,医皆不效;乃自以其意为园圃十余亩,亲操耒耜,学为圃于其问,久之,疾愈。是亦可调善治疾者矣。可见有些顽固的失眠证,加强体力煅炼,有时比服药更为理想。临床家请注意之。

赞赏

长按







































鍒樹簯娑?
閲嶅簡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zy/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