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健脾祛湿安神助眠的ldquo神
对于学中医的人而言,对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想必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这几个字背后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品味和深究,否则将难以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茯苓这味药。 古籍记载追本溯源,先看看对茯苓功用较早的记载则不难发现其作用较教材要更广泛一些。 《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一名伏菟。生太山山谷。”《名医别录》“无毒。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府。调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其有根者。名茯神。” 茯苓如何发挥安神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茯苓安神这一作用展开。能安神之品甚多,如朱砂、龙骨、龙齿、铅丹、琥珀、磁石、珍珠(母)、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等等。那么何时安神选取茯苓就有必要鉴别开来了。与所列举的药物相比,茯苓既非重镇也非能直接养血养阴。其何以安神?要清楚其安神之用不妨先从导致失眠的各种病机入手。大体而言导致失眠总缘阳不入阴。而阳不入阴又不出三方面原因:一为阳之太过不及不能入阴;二为阴之不及不得使阳潜藏;至于第三种实际不离以上两点,主要因为产生了有形病理产物故另立说明,如水、湿、痰、饮、瘀血等阻碍了阳入阴的生理状态。而水、湿、痰、饮、瘀血的产生总缘阴阳之太过不及。如此便容易明确茯苓所针对的当属水饮为患。安神方剂佐证通过鉴别对比几首安神方剂会更加明朗。首先举出一些不用茯苓而可安神的方剂,如朱砂安神丸所治心火亢盛的失眠。阳之太过导致的失眠还可有龙胆泻肝汤、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等;天王补心丹治阴虚火旺为患;温胆汤治胆郁痰扰,非是水饮,故不用茯苓。此外,《金匮》皂荚丸治痰阻失眠,仍不予茯苓。半夏秫米汤治痰湿中阻的失眠,故亦然不用;血府逐瘀汤治失眠由瘀血内阻而见。另外治失眠用茯苓的常见方也不少,如养心汤、归脾汤、酸枣仁汤、五苓散、猪苓汤等。其中养心汤与归脾汤皆治心脾两虚,有偏心虚与偏脾虚之不同,脾为谏议之官,心者君主之官,又为母子关系,故受病易相互影响。脾可主运化水液,失职则水湿痰饮内生,究竟是水饮是痰还是湿当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审证求因。心主血脉,血由营气与津液构成,一旦津液不能被运化而为水湿痰饮之邪则心神易受侵扰。这两首方剂并没有明显的水饮为患,用茯苓有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意思。从其“止消渴”和“止口焦舌干”的作用可知茯苓一味便是攻补兼施,核心在于其可将不得运化的水饮之邪转化为可被利用的正常津液,实在转化不了的则以小便利出。也正是这样的作用才与“健脾”紧密联系了起来。但其终究属于“利水渗湿药”而非“补虚药”、“安神药”是因其健脾宁心的作用都是通过改善三焦水液代谢而起到的间接性作用。五苓散证和猪苓汤证就明显有了水饮作祟,用茯苓是顺理成章的。其中猪苓汤证属少阴热化夹水饮,与肾藏有关,茯苓可“伐肾邪”。与其相对的真武汤属少阴寒化夹水饮,主治证不涉失眠,但依然用了茯苓,是因为水饮为患。酸枣仁汤是血虚有热,津血同源且能互化,水饮多则血相对虚。五苓散能治的贫血便属于“水毒”情况。就是水邪占据了血液的空间影响了血液的濡养作用。前面养心汤、归脾汤也有这层意思。在酸枣仁汤证中茯苓将水饮转化为津液或防水饮内生聚集,正如《别录》所言“长阴”而平热邪。综上所述,茯苓安神是以改善津液运化为前提条件的,不可因其平淡无害而随意用之。若不见水饮之邪已成,或有将成易成之机则不得随意投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zy/4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内科学壹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