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源

本品为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2别名

陆虎遗生、那伽骨、生龙骨、煅龙骨、五花龙骨、青化龙骨、花龙骨、白龙骨。

3药材性状

1.龙骨:又称白龙骨。呈骨骼状或不规则块状。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至淡棕色,多较平滑,有的具纵纹裂隙或具棕色条纹与斑点。质硬,砸碎后,断面不平坦,色白或黄白,有的中空。关节处膨大,断面有蜂窝状小孔。吸湿力强,舔之吸舌。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

2.五花龙骨:又称五色龙骨。呈圆筒状或不规则块状。直径5~25厘米。淡灰白色、淡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深浅粗细不同的花纹,偶有不具花纹者。一般表面平滑,有时外层成片剥落,不平坦,有裂隙。质较酥脆,破碎后,断面粗糙,可见宽窄不一的同心环纹。吸湿力强,舔之吸舌。无臭,无味。以体较轻、质酥脆、分层、有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

4性味与归经

性平,味涩、甘。归心经、肝经、肾经、大肠经。

5

炮制方法

1、龙骨:取原药材,去净杂志,刷去泥土及灰屑,打碎。生用以潜阳镇静,安神为主。

2、煅龙骨:取净龙骨,置无烟炉火上或适宜的容器内,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捣碎或碾成粉末。煅后增强收敛涩精,生肌的功能。

6功能与主治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7药用价值

1.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惊痫癫狂,头晕目眩,自汗盗汗,遗精遗尿,阴囊潮湿和瘙痒、湿疹,崩漏带下,久泻久痢,溃疡久不收口及湿疮。

2.西医诊为高血压病、失眠、癫痫、躁郁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等属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者,遗精、遗尿、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正虚不固者。

8用法及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9使用注意

湿热积滞者慎服。

10相关论述

1.《注解伤寒论》: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

2.《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涩可去脱,故成氏云龙骨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固大肠而镇惊。又主带脉为病。

3.《本草经疏》:龙骨味涩而主收敛,凡泄痢肠辟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症,皆血热积滞为患,法当通利疏泄,不可使用止涩之剂,恐积滞瘀血在内反能为害也。惟久病虚脱者,不在所忌。

4.《本草述》:龙骨可以疗阴阳乖离之病。如阴之不能守其阳,或为惊悸,为狂痫,为谵妄,为自汗盗汗。如阳之不能固其阴,或为久泄,为淋,为便数,为齿衄、溺血,便血,为赤白浊,为女子崩中带下,为脱肛。或阴不为阳守,阳亦不为阴固,为多梦泄精,为中风危笃,种种所患,如斯类者,咸得借此以为关捩子,而治以应证之剂。

11药材故事

中药里常用的龙骨、龙齿,其实是古代动物的骨骼化石。龙骨的主要作用是镇惊,敛汗涩精,固肠止泻。

早在战国时期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即认为龙骨能治疗泻痢,便血,惊痫,白带过多等疾病。而东汉时期医家张仲景则创制了桂枝龙骨牡蛎汤(由桂枝,龙骨,牡蛎,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用以治疗心悸、神昏等神经衰弱的症状。

在这些治病的龙骨中,还蕴含着一个重大的发现。

清代光绪年间,河南安阳有一个理发匠,身患疮疖而无钱买药医治,就用捡来的骨片碾成粉,敷在疮上,不久脓水被吸干,伤口也就痊愈了。

他请教过大夫,说这甲骨片就是中药龙骨,于是他四处收集这种骨片,卖给药铺。后来,一个叫王懿荣的官员患了疟疾,也按医生的处方从药店中抓来了龙骨等药物。当查验药物时,他发现在这些龙骨上有刀痕,仔细一看,是一些像文字的符号,与殷商青铜器上的铭文竟然十分相似。

原来这些甲骨是商代占卜所用的骨片,上面的文字即是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于是,这些刻字的甲骨也身价倍增,成为了研究历史的重要线索。

点击

右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zy/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