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刀豆柿蒂
温中,下气,止呃。用于虚寒呃逆,呕吐。 降逆下气。用于呃逆。 同病异治——呃逆分寒热 爷孙俩一起到村边的大柿子树下捡了一些掉了的柿蒂子。 原来那里有不少村民采着红色的柿子,吃完后丢了满地都是柿蒂。 有些好奇的村民便问,老人家,人家都去采柿子吃,把柿蒂丢了,你们为什么来捡柿蒂呢? 爷孙俩把药篓子装满了柿蒂,然后老爷爷擦擦汗说,你们别小看这柿蒂,好像皱巴巴,有点丑,又不能像柿子那样,尝起来既甜又爽滑,可这柿蒂却是一味非常好的药,它能够治疗胃气不降,胃热呃逆。 正好有两个打呃的人听到了,马上凑过来。 一个少年打呃,声音响亮,口中臭浊。 老爷爷说,就抓一把柿蒂熬水喝喝便好了。 而另外一个老者,也想抓把柿蒂回去,老先生听他打呃声音低沉,便说,别忙着用柿蒂,让我看看你的脉。 老爷爷一摸,这老人家脉象沉弱。 老爷爷便说,你这打呃是不是有好长一段时间了? 这老人家惊奇地说,你怎么知道,我是病了一段时间,生病后一直打呃,用了各种药都没治住。 老先生说,你这打呃就不能用柿蒂了。 他说,为什么呢? 老爷爷说,对于胃热气逆的,可以用柿蒂苦涩降气之呃,但你这是肾阳不足,就必须要用温降之药,不能用苦涩偏寒的,你可以用刀豆,温肾助阳,降气止呃。 然后老先生便叫他用刀豆打粉,每次送服两三钱。 后来这年轻人跟老年人打呃都好了,小指月说,看来同一种病也有不同的治法。 老爷爷说,这叫同病异治,同的是病名,异的是病机体质,中医治病治的是病机是体质,这才是治病必求于本的精神。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本草纲目》曰,古方单用柿蒂煮汁,能降逆止呃,取它味苦降泄胃中逆气也。 《本草纲目》又曰,刀豆能暖肾阳,止呃逆。有病人久病以后呃逆不止,打呃的声音让周围人听了都觉得不耐烦,然后叫他用刀豆子烧灰存性,以温水调服两钱即止。这是久病及肾,肾阳不足,此亦取其下气归元,温肾纳气,而逆自止也。 更多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点击查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目录1,收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防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豨莶草、臭梧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桐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络石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老鹳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穿山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丝瓜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五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桑寄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毛狗脊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千年健 孙俩的中医故事()-雪莲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鹿衔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楠叶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藿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苍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厚朴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砂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白豆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茯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薏苡仁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猪苓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泽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瓜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玉米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葫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香加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枳椇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泽漆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蝼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荠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车前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滑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通、通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瞿麦、萹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肤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金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石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冬葵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灯心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萆薢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茵陈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金钱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虎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附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干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肉桂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吴茱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小茴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丁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高良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胡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花椒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荜拔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荜澄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陈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青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枳实、枳壳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木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沉香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川楝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乌药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青木香、荔枝核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香附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佛手、香橼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玫瑰花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绿萼梅、娑罗子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薤白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天仙藤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大腹皮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甘松、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九香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zy/6652.html
- 上一篇文章: 宝力根花苏木多措并举做好人口普查工作
- 下一篇文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小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