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苓ldquo祛湿rdquo
白癜风袪白诀窍 https://m-mip.39.net/pf/mipso_6985653.html《本草经》曰:伏苓,一名伏神。味甘平。生山谷。治胸胁、山气、忧患、悸惊。生太山。《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 又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茯苓主要主产于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地。传统医学认为,茯苓药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胆啤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形态特征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功效 茯苓味甘淡,药性平和,能够利水渗湿。因此,可用于治疗寒热虚实多种水肿、小便不利;茯苓能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用于治疗痰饮目眩、心悸怔忡等。茯苓味甘,入脾经,能够健脾补中、渗湿止泻,使中焦清升浊降。因此1,可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导致的食少体倦、便溏泄泻。茯苓入心脾二经,能够补脾以助气血生化、宁心安神。因此,可用于治疗心脾亏虚导致的心神不安,或惊悸失眠。阴虚而无湿热、虚寒精滑、气虚下陷者慎服。 1、中药禁忌:恶白蔹;畏地榆、秦艽、龟甲、雄黄;猪苓为使。 2、饮食禁忌:忌醋和酸性食物;忌葱。 植物传说茯苓生长于松根之下,这种自带仙灵氛围的前提给茯苓提供了很充足的作为传说主角的支持,而茯苓的药性药效之突出,更让古代单纯的劳动人民认为这是老天爷体谅民间疾苦的慷慨馈赠,于是关于茯苓的故事与典故也就应运而生。 相传从前有个员外,膝下无子,仅有一个宝贝女儿,唤作小玲,员外对这个女儿分外宠爱。员外家雇了一个叫做小伏的憨厚又勤快的小伙子料理家务,有的时候小玲无聊,便捉弄小伏寻开心,小伏不仅不生气,还配合小玲的恶作剧,一来二去之后,小玲竟然发现自己喜欢上他了。 二人瞒着员外,正当感情越发深厚之时,不料有人将这事儿偷偷透露给了员外,员外非常不高兴,认为俩人门不当户不对,自己的宝贝女儿是万万不能和一个虾仁在一起的。便准备把小伏赶走,还把自己的女儿关起来,并托媒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小伏和小玲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相约从家里逃了出来。 而一直娇生惯养的小玲并不适应逃亡的生活,艰苦的环境使得她得了风湿病,常常痛得终日卧床不起,小伏便尽心尽力地日夜照顾她,二人不离不弃,患难相依。直到有一天,小伏进山为小玲采药,忽见前面有只野兔,他立刻拉弓引箭,射中了兔子后腿,兔子带着伤跑了,小伏紧迫不舍,追到一片茂盛的松林深处,兔子忽然不见了。 小伏四处寻找,发现在一棵松树旁,一个球形的东西上插着他的那支箭,箭还摇摇晃晃的。于是,小伏拔起箭,箭头处连带着拔起了一团棕黑色球体,他擦了擦泥土,发现这黑球表皮裂口处露出了里面白色的东西。 小伏找不到那兔子,只好把这种东西挖回家,做熟了给小玲吃。然而奇迹发生了,吃了这东西的第二天,小玲就觉得身体舒服通泰,关节也不酸痛了,小伏一听非常高兴,连忙跑到松林里又挖了好多这东西变着花样做给小玲吃,小玲的风湿病也渐渐痊愈。这种药是小玲和小伏第—次发现的,人们也为了纪念两人不畏强权的真挚爱情,就把它称为“茯苓”。 临床应用 1、治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配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2、治脾肾阳虚水肿,可配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3、治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配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4、治痰饮之目眩心悸,配以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和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5、治脾虚湿盛泄泻,配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6、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配以人参、白术、甘草,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7、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8、治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配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相关配伍 1、茯苓配泽泻:茯苓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泽泻性寒,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善于泻肾经之相火,利膀胱之湿热。二药配用,泽泻得茯苓,利水而无伤脾气;茯苓得泽泻,利水除湿之力倍増。适用于一切水湿停留之证,如水肿、淋浊、小便不利、泄泻等。2、茯苓配猪苓:茯苓既补又利,可补可泻;猪苓利水湿之力胜过茯苓,但无补益之效。二药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作用大增。且具有利而不伤正的特点。适用于水湿内停所致尿少水肿、泄泻便溏、淋浊带下等。3、茯苓配党参:茯苓甘淡而平,以利水渗湿为主,且有健脾助运之功;党参甘温,最善健脾益气。二药相须为用,健脾益气作用大增。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体倦;脾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等。4、茯苓配黄芪:茯苓甘淡,具有健脾利水渗湿之功;黄芪甘温,长于补气升阳,健脾利水消肿。二药相须为用,使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力增强。适用于脾胃气虚之食少体倦、便溏;脾虚所致的水肿、白浊、白带增多者。5、茯苓配酸枣仁:茯苓长于补益心脾而安心神;酸枣仁长于养肝而安心神。二药合用,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效。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之心悸、失眠健忘、食少纳呆等。6、茯苓配白术:茯苓长于渗湿而益脾;白术长于健脾而燥湿。二药配用,一燥湿渗湿,使水湿除而脾气健,健脾气而又运水湿,为平补平利之剂。适用于脾虚湿盛之四肢困倦、脘腹胀闷、食欲不振、泄泻、水肿、小便不利、脾虚带下等。7、茯苓配半夏:半夏长于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茯苓善于健脾利湿,且补而不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二药配用,降逆止呕治其标,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之功。适用于脾虚湿停、胃气不降之脘痞腹胀呃逆呕吐、大便溏泻,或咳嗽痰多等。8、茯苓配附子:附子辛热,长于温肾助阳;茯苓甘淡而平,长于健脾利水渗湿。二药合用,温肾暖土,阳气得助,其健脾利水渗湿作用明显增强。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四肢浮胂、小便不利,以及腹痛下利等。药膳食疗 茯苓赤豆薏米粥: 1、功效: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止泻等功效。 2、原材料:白茯苓粉20g,赤小豆50g,薏米10g。 3、做法:先将赤小豆浸泡半天,与薏米共煮粥。赤豆煮烂后,加茯苓粉再煮成粥。 4、用法:加白糖少许,随意服食。 茯苓虽好,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吃,如果肝脏功能跟肾脏功能都很差,或者是有相关的疾病,最好不要过多的食用茯苓,避免带来更大的麻烦。学习资料仅供内部学习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pz/10240.html
- 上一篇文章: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之圣方ldquo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