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直吃凉药喝凉茶,而火一直在,那么这篇文章值得一看。

虚热者有阴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阴虚发热和血虚发热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应用,但气虚发热、阳虚发热则较难理解,而且常常误诊误治。以下主要探讨气虚发热、阳虚发热的三种治法。

1甘温除热

此法肇始于金元四大家李东垣

东垣老人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指出:“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尔。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此方根源于桂枝汤、小建中汤。虚人外感发热汗出,桂枝汤可用,若虚及脾胃者,补中益气汤与之,加重柴胡、升麻用量,或少加荆芥、防风。而内伤不足有似外感者,亦用补中益气汤,多用补气之品。两者的转换,类似于桂枝汤与小建中汤。

另外,如果热势明显,佐以黄连、黄柏,兼见阴虚者麦冬、白芍亦可入。

临床亦有用七味白术散、建中汤类、桂枝汤类、四君子汤类及归脾汤类等甘温除热,不可拘泥。

曾有同道言:出差时差没倒过来,疲惫不堪,欲寐而不能寐,辗转烦躁,泡大剂红参水喝,覆杯而卧。

2补土伏火

此法肇始于清代名医郑钦安

郑老在《医理真传》中提出补土伏火法,其谓:“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明知其元阳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补其土以伏火。火得伏而气潜藏…”,

“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药,立一方,皆有深意。若附子、甘草二物,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先后并补之义,亦寓相生之义,亦寓伏火之义,不可不知。”

补土伏火主要应用于中焦脾虚,元阳外越的病症。多用理中汤,封髓丹加减。而郑老所言“甘草即土”,个人体会此种患者热势稍减,黄柏等苦寒药宜少用,而以大剂量甘草作为覆土清热之品,更为切合病机,“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即少火生气也。此法在慢性胃肠疾病及口疮、慢性咽喉炎多有应用。

3温潜

此法肇始于近代名医祝味菊

祝老在《伤寒质难》言:“虚人而燥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其为兴奋,乃虚性兴奋也,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则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源,导龙入海,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

此法实受启于《伤寒论》,如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温热药与潜阳药同用的典型方剂。

另外祝老在解释黄帝内经的名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把“阳秘”理解为阳虚不能秘藏,这样的注释,一下子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以前只会念这句话,而不理解这句话。

《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扰动虚阳,因而面赤,无根之火上患,法当温潜,引火归元。

此法非常适合现代社会,现在人们多有烦劳,阳气浮越于外,容易亢奋,却又容易疲劳,耐力差,西医诊为神经衰弱,常伴有睡眠障碍、情绪问题。常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药,配合磁石、龙齿、牡蛎等潜阳药一起应用,如果伴有阴虚、精血亏虚者,温阳药附子干姜减用,酌情加淫羊藿、巴戟天、鹿茸、鹿角胶等温补之品,而温潜者,鳖甲、龟板亦可入。

此三种虚热病势,逐渐加重,以第三类为最重。上热下寒,缠绵难愈,可于此法求之。

劳则温之,浮则潜之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忽悠
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pz/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