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是如何救治心脏的。

你知道吗?我们的心脏,是全身上下,最勤勉的脏器。

你活一辈子,它就跳一辈子。

而且,它的跳动,你正常情况下感知不到。它是真正地埋头苦干。

可是,它也有衰老虚弱的时候。

这就是,心中的气血不足,以及随之而来的,痰浊淤血阻滞心脉。

这是一件棘手的事儿。中医叫做“虚实夹杂”。

我给你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45岁。

这个人,曾经被确诊为神经衰弱,常常失眠梦多,严重的时候整宿难以入睡。第二天,就免不了心慌心悸,精神疲惫。久而久之,其记忆力和注意力都下降很多,几乎难以胜任工作。

怎么办?丈夫一看,说了,你就别上班了,在家休养。

本以为,在家休养能让身体好起来。可结果,不但没好,反而问题越来越多。

从去年冬天开始,此人就反复胸闷、心悸。到下午和晚上,感觉最为明显。以至于,患者不敢自己在家,怕一旦出现意外,身边连个拨急救电话的人都没有。

怎么办?医院了。

这一检查,非常明显,有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诊断为冠心病和心绞痛。

当时,医院给开了不少药。患者回去以后,也是一丝不苟地按时服药。但效果不尽人意。

最近这三个月以来,好家伙,她出现了三次十分严重的心绞痛发作,胸闷、心慌、心悸、气短,人几乎就要晕倒,难以为继了。

看到这个情况以后,家里人决定,换个治法,找中医看。

找的谁呢?是裘沛然。

这个老先生,不得了,生于年,卒于年,上世纪三十年代专修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是丁甘仁的弟子,后来还在丁甘仁孙子开办的诊所里实习。可以说,他的求医学习之路,继承了近代纯中医的血统。

老先生后来还被授予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刻诊,见患者脉象细,时有结代,苔根部有黄腻之感,舌质暗红。

细问得知,患者现在大便偏干,吃饭不香,通身乏力,胸闷心悸。脸上,还有黑色斑点。就诊当时,是年。这个状态,即便在那个时候,也不是40多岁的女子,应该有的。

裘沛然前辈思索再三,提笔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炙甘草20克,丹参20克,桂枝24克,龙骨(先煎)24克,龙齿(先煎)24克,石菖蒲10克,降香10克,制香附12克,麦冬18克,生地黄30克,西红花1克,火麻仁15克,茯苓14克,制半夏15克,黄连9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当时开了14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感觉非常好,胸闷心悸之感减轻,睡眠也跟着改善。

这个时候,原方不变,再投14剂。

这一次,患者可以说诸症悉平,体力增加,睡眠正常。脸上黑色的斑点,也有所消退。

这时候,原方不变,再投14剂。患者用完,停药,生活恢复正常。

这是在大概11年前,于《浙江中医杂志》上刊发出来的验案。文老师觉得它特别实用,而且说明问题,有代表性,所以收藏至今。

我给你聊聊这背后的道理吧。

前面,我说过,我们的心脏是任劳任怨的。但是,它有跑不动的时候。

什么时候跑不动呢?就是心中的气血不足。

心中气血,相当于千里马的粮草。粮草没了,千里马一步也跑不动。

你看上头医案里这个患者,她早年就经常失眠、梦多纷扰。可见,当时的她,已经是心中阴血不足了。心血不足,就无法引阳入阴,患者自然睡不着啊。

血,能载气。心血不足日久,心气必然受损。心气不足了,所以患者后来就开始胸闷、心悸、心慌气短。

心气和心血都不足,西医怎么看呢?就是通过检查,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如果说,这一点,西医能看到,那么还有一层东西,西医看不到。

是什么?就是所谓“因虚致实”。由于患者心中气血不够这样一个“虚证”,衍生出“实证”。

到底是什么“实证”呢?就是血瘀和痰浊。

如何理解呢?

你看,正常工作的心脏,就好比一个水池,进来的水,流出去的水,一刻不停。这个时候,水池必然干净。

可是,一旦心气心血不够了,水的进来和流出,失去动力,都变得不足。于是,就有水困在里头,就形成了淤血和痰浊。这和臭水沟里的一潭死水,差不多少了。

这个时候的患者,一定会出现血瘀和痰浊的表现。比如医案里的患者,舌苔根部黄腻,为痰浊淤积。舌质暗红,面部有黑斑,这毫无疑问,是淤血的征象。心,其华在面。心有淤血,人的脸上就有反应。

所以说啊,要想解决这个患者的问题,得分两手。一手,补益心中气血,解决“虚”的一面。另一手,清化痰浊和淤血,解决“实”的一面。给心脏“洗澡”,不容易啊。

好了。我们现在看一看,当时裘沛然老前辈,是怎么用方实现的——

炙甘草20克,丹参20克,桂枝24克,龙骨(先煎)24克,龙齿(先煎)24克,石菖蒲10克,降香10克,制香附12克,麦冬18克,生地黄30克,西红花1克,火麻仁15克,茯苓14克,制半夏15克,黄连9克。

补益心气,用的是桂枝配甘草。其中,炙甘草补益心气,桂枝温通心阳。

滋养心血,用的是麦冬、生地、火麻仁、丹参。四味药,养心阴,补心血、润肠通便。

活血化瘀,用的是丹参、西红花。

清化痰浊,用的是半夏、茯苓、石菖蒲。

要想活血,必须理气。气行则血行。所以,用降香、香附来理气。

在这基础上,龙骨和龙齿,重镇安神。

最后,来一个黄连。黄连,是清心火的,也善于清中焦湿热。用在这里,什么意图呢?原来,黄连里头的有效成分小檗碱,对心脏有益,可以扩冠,增加冠脉血流量。所以,用在这里有好处。

总之,这个配伍,很好解决了本虚和标实两个问题,将看似复杂的事儿,用一张方子解决了。它充分体现出裘沛然前辈的用药之妙。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得理解中医看待心脏病的思路。气血虚弱为本,痰浊和淤血为标,这个在很多患者身上都出现过。我们对这个状态的形成,得有充分的认识。无论是专业的中医人,还是普通的患者,都该了解。

其次,就是对于虚实夹杂的冠心病,我们得体会名家治疗的思路。尤其是他们在组方用药过程中的选择。比如说上头裘沛然前辈的方子,就有很多值得解读的地方。可惜,文老师的水平太浅,说不出来。这就要靠您自己,慢慢体会了。

总而言之,文老师希望,通过和你一起学习中医前辈的经验,可以让更多人在心脏保养,尤其是心脏病治疗方面,多一点见识,开拓一点眼界。

文中配伍,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全文完。

文君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yl/10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