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圆运动》浅诠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二十六。(泻心汤用前第十七方。)

以草木之药而言,具至寒之性者很多,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则是黄连、黄芩、大黄,然而寒凉之药可急救而不能常用。常用确实克伐人之阳气,故应谨慎使用。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则是将三种至寒之药合在一起,自然是治疗实热之病所用。下面依彭子的观点略为说明:

一、方剂组成及煎法:

大黄一钱黄连一钱黄芩一钱 

麻沸汤渍少顷,热服。沸水,多时泡如麻子细,即为麻沸汤。

以麻沸汤泡几分钟,即取出服用。这里以取“药气”之意,又可以达于上焦之所。这是古人用药之妙法。

二、治疗症状: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脉洪,重按不空。

治疗因心经火气不降得心气不足之症,心火不降,焚于上焦,甚至逆入头面,此时肺金为火所克,所以容易逆上而吐血衄血。此时之火为实热,为实火,壅塞于上焦,所以脉相而观,寸洪大而重按不空。此时用大黄黄连黄芩三味之气直上上焦,泻心包之邪气。故名为泻心汤。

以麻沸汤主要是恐其累及中焦,中焦一寒,心火更难下降。故以麻沸汤徐徐降之。如此,则肺金得降,归其本位。圆运动自然和谐。

本方彭子认为系治疗内伤所用,然而内伤,除非已到极端,基本少用。反而外感之病,迅而猛,阻于上焦,使用更为广泛。

二gmq

大黄黄连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亦名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故又名三黄泻心汤。方中以大黄之苦寒泻热通便,泻下焦之火;黄连之苦寒泻火坚阴,泻中焦之火;黄芩之苦寒,清热除烦,泻上焦之火,又可清解少阳腑中之热。三药配伍,最善清泻三焦之火热,以治疗各种火热证。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在《伤寒论》中是以“麻沸汤”漬之,以清泻中焦无形之邪热,薄其苦泻之味,而防直下败胃之弊,治疗热在气分,中焦气机闭塞、升降失常的“火气痞”。在《金匮要略》中,则以水煎顿服,清泻血中焦之邪热,薄其味厚而直泻血分之火热,以治疗血中热盛、迫血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可见,方药虽同,煎服方法不同,效用各异。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栀子豉汤证都属火郁之证,但是栀子豉汤证是火热郁于胸膈,临床以心烦为主;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火热郁于中焦,临床则以心下痞满为主。另外,本方与后世温胆汤合用又称三黄温胆汤,治疗因痰热引起的多种病证,现将本方临床应用介绍如下。

验案一鼻衄。

年仲夏的一个傍晚,有一医专学生慌促扣门,告曰:近一周来鼻腔间断出血不止,并在附近医“电烙”服药治疗,其效不佳。自述近三年来,每至夏日就发此病,入秋后缓解。余望其颜面潮红,身体强壮,大便数日未行,两目赤丝缕缕,舌红苔黄厚而欠津,脉象洪大滑数,辨为血热火盛证。遂处:生大黄蒂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白茅根10克、怀牛膝10克,三剂煎服。

第四天患者上门来告,服上药一剂,大便通,鼻腔出血明显减少,三剂尽,出血止,诸证悉除,舌转淡红苔薄白,脉亦平缓。随后又处凉血泻火之剂调服数剂而吿愈,随访至今未犯。

[按]:出血一证,病因繁多,其中因火热所致者最为多见,诚如清代唐容川所云:“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以血即火之魄,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唐氏在论述到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功用时颇有见地,他指出:“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则知泻心即泻火,泻火是止血。”并在《血证论》止血门中,将此方列为群方之首。因此,临床凡因火热所致的各种出血(如吐血、便血及妇女崩漏等),使用本方治疗,每能取效。

验案二多汗证。

患者,男,36岁。患者自述,半年来全身经常汗出不止,尤以手足心为甚(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此痛苦非常。诊病时出其双手亦汗流不止,常伴有失眠,心烦,舌边尖红而少苔,脉略弦数,辨为心火内盛之证。处方:生大黄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竹叶10克、莲子芯10克,六剂水煎服。

服上药六剂后,周身汗出明显好转,继又服十余剂而痊愈。

[按]:汗出一证,今人多以虚证论治,又常以自汗盗汗分其阴阳。验之临床,因正虚汗出者有之,因邪实汗出者亦有之,在实证中以心火热证最为多见,因心为阳中之阳脏而属火,心火内盛,迫津外泻,则使汗出不止。故在临床凡由心火内盛而汗出者,使用本方治疗,效如桴鼓。

验案三行经恐吓症。

患者,女,26岁。患者半年前因患伤寒而高烧持续不退,经住院治疗痊愈。继之每次行经时惊恐万状,躁动不安,甚则言语失控,举止失常,经尽后复如常人,西医诊断为“行经恐吓症”。家人为之痛苦不堪,四处求医,耗资近万元,但是病状毫无起色。于年,经人引荐来我门诊治疗。余索其前服之方,尽为安神定志之品。自述平素心烦失眠,颜面部阵阵潮热,口苦口干,大便数日一行,每次行经期心中烦乱难以忍耐,甚则惊恐不安。望其面部如醉酒色,呼吸气粗声高,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洪大挺指,辨为血分瘀热证。处方:大黄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丹皮10克、怀牛膝10克,六剂水煎服。

服上药六剂,大便已通,日行5~6次,心烦及颜面潮热缓解,失眠亦有好转,又处上方加龙齿30克,继服六剂。

一周后患者欣然来告,服药期正值经至,心烦惊恐诸证顿减。其后又服上药30余剂而告愈。

[按]:心烦惊恐诸证,论其病因多与火热有关,其病位多责之于心肝,因心主血、脉舍神;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该患者初起患温病,继之神志失常,此乃余热未尽入血,使肝之疏泄失常,心之神志受扰,故见上述诸证,此皆缘于火,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浮肿,疼瘔惊骇,皆属于火。”治疗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直泻血中之余热,而使疏泄复常,心神得宁,诸证自愈。

验案四酒客病。

患者,男,46岁。年11月就诊。患者两天前因饮酒过量而出现恶心呕吐,胃脘部痞满,饮食乏味,头面部胀热,心中懊憹,口苦咽干,大便两日未行,舌红苔黄厚少津,脉弦滑有力。辨为湿热壅滞之酒客病。并处:大黄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葛花10克,三剂滚开水漬泡后频服,以取《伤寒论》的煎服方法。

四日后患者来告,服上药一剂大便通,恶心呕吐及胃脘部痞满除,三剂尽,诸证若失。

[按]:酒客是指平素嗜酒之人,酒客病,是指酒客所特有的症状。《本草纲目》指出:酒性升散,性味辛甘,少饮则和血行气,多饮则助湿生热,伤害脾胃。平素嗜酒之人,脾胃多生湿热,又卒然暴饮,必使湿热剧增而胃失和降,故见恶心呕吐,胃脘部痞满诸证。对于酒客病的治疗,宋代严用和主张用葛花解酲汤治疗,以温脾胃、消酒积、化湿热。近人主张用桂枝汤加葛花或半夏泻心汤治疗,余抓住本病中焦湿热以热为主的病机特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其效亦佳。

中医临证讨论QQ3群:

方临证苑

中成药便民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yl/1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