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芒种芒种初过雨及时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芒种,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物候●解析 初候,螳螂生 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故又名杀虫。曰天马言其飞捷如马也,曰斧虫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随其地而称之。深秋生子于林木闲,一壳百子,至此时,则破壳而出,药中桑螵蛸是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芒种所在的五月对应的是姤卦,正是一阴初生的象,而螳螂正是感一阴之气而生的生物。感阴气,故有杀心,所以螳螂是虫中比较凶猛的,与此类似的有“小暑三侯·鹰始挚”,鹰感阴气,乃生杀心。 此时,小螳螂从螳螂卵中破壳而出,一坨螳螂卵中有上百只小螳螂。而螳螂卵正是我们常用的中药——桑螵蛸。严格来说,螳螂在桑树上产的卵才能被称为桑螵蛸,螳螂在其他树上产的卵的药用价值就要差一点。螳螂是凶猛的虫类,野性大则生发性强,而卵又是生下一代的,加上桑树的生发性也强,所以说桑螵蛸“益精生子”。 桑螵蛸是个壳,从取类比象的角度看,壳有收摄的作用,所以用来固肾,治虚寒性的遗精、白带过多等病。另外,螳螂虽说在芒种孵出,但母螳螂产卵却是在深秋,吸收了秋冬的收藏之气。 二候,鵙始鸣 鵙,百劳也,《本草》作博劳,朱子《孟》注曰博劳,恶声之鸟,盖枭类也。曹子建《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称浊温,故《埤雅禽经》注云伯劳不能翺翔,直飞而已。《毛诗》曰七月鸣鵙,盖周七月夏五月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鵙(音局),即伯劳鸟,鵙是形容它的叫声,并以此得名。伯劳感微阴而鸣,故也是生性比较凶猛的鸟类。《诗经·豳风·七月》曰:“七月鸣鵙”,周历的“七月”即夏历的“五月”。 伯劳本身和麻雀差不多大,爪子的力量也不发达,但它嘴的力度,可以媲美鹰隼这类猛禽,蛙、蛇、老鼠、蜥蜴等,都是它的猎物。 物候中有很多关于鸟的,这是因为鸟被认为是“得气之先”的,用来观测天气是最直观的(而后是地气,再是人气)。就比如说,冬至于人来讲可能只是寒冷之始,但从天道来说,已经是冬藏之极而一阳初生了,白昼开始变长了。然后是大寒的时候,大地感知到了。然后再是立春,人也感知到了。 鸟呢,它是大地上属天的,最早感受的是天气,就很早有反应了。比如,小寒初候“雁北乡”,小寒天还很冷的时候,有些大雁就开始往北飞了,因为对白昼渐长很敏感,“生物钟”很准时,所以就开始北飞避热了。当然,除了鸟之外,物候中还有很多兽、虫等,对于天地之气的细微变化,反应也是非常敏感和准时的。 三候,反舌无声 诸书以为百舌鸟,以其能反复其舌故名。特《注疏》以为虾蟆,盖蛙属之舌尖向内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时正鸣不知失者也。《易通卦验》亦名为虾蟆无声,若以五月正鸣,殊不知初旬见形,後形亦藏矣,陈氏曰:螳螂、鵙皆阴类,感微阴而或生或鸣,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反舌即反舌鸟,又名百舌鸟、乌鸫。反舌鸟感阳而发,遇微阴反而无声也。这和伯劳遇阴而鸣正好相反。百舌鸟本身也是比较温顺胆小的鸟类。 百舌鸟之所以名百舌鸟,是因为它的叫声非常丰富,宛转多变,能模仿多种禽鸟的鸣叫声,宋代文同有诗曰:“就中百舌最无谓,满口学尽众鸟声。” 《本草纲目》中说百舌鸟“立春后则鸣啭不已,夏至后则无声,十月后则藏蛰”,即通过百舌鸟来反应天地间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阳气长而阴气消的春天,百舌鸟就鸣叫不已;夏至一阴生,虽然天地间阳气还是很旺,但已经处于阳消阴长的阶段了,百舌鸟感微阴而无声;十月后,即立冬开始,阴气更盛,百舌鸟就很少出没在外了(伯劳、鹰隼的出没与之相反,由此可知阴阳之理在动物上的体现)。 传统●习俗 青梅煮酒 芒种也是梅子成熟的时节,在南方每到5月、6月份梅子就会成熟。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如今,加工青梅的方式有很多,如盐渍、制作蜜饯、取汁、熏制、酿酒、制药等。有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人紫苏。北方产的乌梅在我国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渣、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 送花神 芒种时节送花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习俗。人们认为,芒种已过,百花开始凋零,花神退位,故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红楼梦》里有关于为花神饯行场面的精彩描写:“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到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钱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安苗 安苗是安徽绩溪的农事习俗。相传“安苗”起源于唐末宋初,清道光末年起逐渐兴盛。 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养生●要点 调养起居 因为天气较热,夏日昼长夜短,大部分人会晚睡早起,所以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有利于健康。午睡时间一般以20分钟为宜。对于上班族而言,若不能午睡,也可以闭目养神30分钟。 另外,也要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 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食宜清补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元代医家朱丹溪的《茹谈论》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 另外,我们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告诫人们食勿过咸、过甜。饮食过咸,体内钠离子过剩,年龄大者,活动量小,会使血压升高,甚者可造成脑血管功能障碍。吃甜食过多,对人体健康也不利,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逐渐降低,易引起中间产物如蔗糖的积累,而蔗糖可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症,严重者还可诱发糖尿病。由此可见,饮食是养生防病极其重要的一种手段。 因此,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饮食。老年人因机体功能减退,热天消化液分泌减少,心脑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饮食宜清补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和具有降压、降脂的食品。 防霉化湿 芒种期间梅雨来,在到来之前,要做好防霉准备。在衣柜中放点干燥剂就可以预防,对于那些塑料袋封存的衣被,如果不是真空的,建议撤下塑料袋,以免里面的湿气无散发之途。 家电不定时地开启一会儿,有助于排潮气。通风的方法是——把朝南或东南方向,即上风方向的门窗关闭,只开启下风方向的门窗,以减少水汽进入室内。 炎炎高温会导致人心率加快,酷暑难耐往往心情烦躁,坐卧不安,高温导致人体大量汗出,“汗为心之液”,过多出汗会耗伤心之气阴,因此夏季要“静养勿躁”,保持心情平和愉悦,“心静自然凉”,可以食用一些百合、莲子、银耳等一些清心安神的药膳。 闷热的气候宜洗澡以去身上的湿浊之气。悬挂或佩带香囊亦有芳香化湿,避疫祛邪的作用。香囊不仅美观,佩带中药香囊本身就是一种“衣冠疗法”,自古用之预防流行性疾病。 熏香的效果比佩香囊更强。《大学》云:“如恶恶臭,如好好色”,说明人对真善美有种天然的追求,人喜欢闻香气而恶臭味。香是一种正气,好的香人会很喜欢闻,养正祛邪。潮湿闷热的日子,可以熏一些以艾草、菖蒲、苍术为主料的香。 芒种诗词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yl/5694.html
- 上一篇文章: 百日药膳之龙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