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期

国医大家董建华医论(二十)——治疗心悸四法

作者:姜杨等

董建华教授认为心悸证临床见症诸多,然不出虚实两端,而病因又可归为三种:一为精神因素,常与惊怒有关;二为浊邪因素,主要为痰、火、水、饮、瘀血作乱;三为体质因素,主要为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肾阴亏损、虚火扰心,阳气不振、心脉痹阻。董老治疗心悸之法大抵可分镇、养、化、温四法。

01

镇——镇心定悸法

多用于心胆素虚,又受惊恐引发之惊悸,也用于七情过激、恼怒气逆、心肝火旺所致之心悸;在心气虚衰,心阳欲脱、怔忡不止时,也常配用于益气、回阳、固脱剂中。凡用镇心定悸法,患者多有心悸善惊易恐,或心中空虚、惕悌而动、坐卧不宁、少寐多梦等心神不宁见症。

常用药物为磁石、朱砂、琥珀、生铁落、生龙骨、生牡蛎、生龙齿、珍珠母、紫石英等代表方剂为磁朱丸。

病案

陈某,女性,37岁,年6月13日初诊。

缘于心悸易惊、胸闷2个月而就诊。患者初始每于精神紧张之时,先觉心悸气短,必前区闷痛、后症情日益加重,继之出现头晕乏力、时自汗出,四肢欠温而颤抖,脉象细数,舌淡、苔薄黄而腻。证属肝郁乘脾、心神不宁。故当镇心安神,兼顾肝脾。

珍珠母30g(先煎),生龙齿30(先煎),旋覆花10g(包煎),郁金10g,桂皮5g,佛手6g,川芎10g,当归10g,党参10g,车前子10g(包煎),炙甘草3g。

上方连服20剂,心悸渐平,胸痹亦减,仍觉头昏、神疲纳差,故于上方加谷麦芽以开胃消食,充其化源,再服20余剂,诸症均安。嘱服养血安神之品以防复发。

02

养——养血安神和养阴清火

1.养血安神法

凡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化源不足、心肝血虚,或久病体弱,或失血过多而致之心悸,需用养血安神法。患者当有心悸头晕、面色无华、倦怠无力、舌淡苔薄、脉细或脉细而结代等见症。此法在用养血药的同时,多配用益气健脾之品。

常用药物为丹参、当归、白芍、何首乌、夜交藤、柏子仁、枣仁、党参、茯神等。代表方剂为归脾汤、养心汤、炙甘草汤等。

2.养阴清火法

凡久病体虚或热病伤阴而致心阴不足,或肾水亏耗之人,阴虚而火旺,虚火上扰,或因肾水不足,心肾不交,心火妄动,心神不宁者所致之心悸,当用养阴清火法。患者当现心烦而悸,少寐乱梦,头晕目眩,腰酸耳鸣,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或促、结等。

常用药物为生地、元参、丹参、黄连、阿胶、知母、旱莲草、女贞子、麦冬、五味子、山栀、连翘、莲子心等。代表方剂为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知柏地黄丸等。

病案

陈某,女性,30岁。年8月19日初诊。

患者妊娠8月,近日时感心悸,动则益甚,头昏乏力,甚至卧床不起,又夜难成寐,饮食不馨,脉象细滑而数,心率次/分,律齐,舌质暗,有瘀斑,苔黄。证属妊娠后期,气血不支,心神失养,故心悸不宁。血脉不充则血行涩滞,舌质暗而有瘀斑。当从补养心脾入手,气血充则心神安。

党参10g,黄芪12g,白术5g,全当归10g,甘草5g,茯神10g,远志6g,龙眼肉10g,生牡蛎30g(先煎),竹叶6g,莲子心5g。

上方服6剂后,心悸即止,仍睡眠不实,于上方去莲子心,加莲子肉、生地,健脾养阴,又进6剂,诸症均愈。后足月分娩,母子安康。

03

化——化痰清热和化痰活血

1.化痰清热

凡脾胃受伤而健运失司,痰湿内生,蕴久化热;或情志不遂,肝气久郁化火,煎熬津液为痰;或阴盛之体,过食肥甘辛辣之人,亦每易生痰化热。痰热内停,扰动心神而致心悸,可用化痰清热法。患者当有心悸善惊,胸脘痞闷,烦躁痰盛,夜寐多梦,面赤口渴,苔黄腻,脉滑数促结。

常用药物为陈皮、半夏、胆南星、天竺黄、竹沥水、菖蒲、远志、郁金、苦参等。代表方剂为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导痰汤、小陷胸汤等。

2.化瘀活血法

凡由风寒湿邪所致之痹证,邪气久羁,脉痹不已,内舍于心,则心血瘀阻;或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无力鼓动血行,亦致瘀血内停;或感受外邪,或体内气、血、痰、水等运行失常所引起的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热与血结,湿阻血聚,寒凝血泣,痰瘀互阻等均可导致心悸,凡有血瘀存在,即当采用化瘀活血法。临床所见为病程日久或久治不愈,心悸不宁,伴胸闷而痛,口唇、指甲紫绛而暗,唇、舌、齿龈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结、代等。

常用药物为桃仁、红花、丹皮、赤芍、丹参、生蒲黄、五灵脂、苏木、三七、琥珀等。代表方剂为失笑散、桃仁红花煎、血府逐瘀汤等。

病案

徐某,男性,77岁。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夙有高血压病,血压高达27.9/12.6kPa,近1年经常心悸、胸闷,心电图支持冠心病诊断,遂求治于中医。刻下除心悸胸闷外,并见头昏而痛,心胸烦热,欲饮凉水,咳吐稠痰色黄,证属年过古稀,肝肾阴亏,阴血不充血脉而行涩;虚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瘀互阻心神被扰,则心悸,胸痹乃成。治当育阴平肝,清化痰热以通络宁神。

生地12g,菊花10g,生石决明30g(先下),夏枯草12g,地龙10g,郁金5g,元参10g,全瓜蒌18g,旋覆花10g(包)。

药进6剂,心悸、胸闷、头昏略减,仍心烦灼热,咳痰不爽,故重用化痰清热之品。

生地12g,元参10g,麦冬10g,百合10g,丹参10g,生龙牡各30g(先下),山栀10g,连翘10g,全瓜蒌12g,莲子心3g,川贝母5g。

此方出入连服18剂,诸症悉退,血压维持在/3.4kPa上下,神爽纳香,可以外出散步。

04

温——温通心阳和温阳行水

1.温通心阳法

凡大病久病之后,阳气虚衰,不能温煦心脉,或胸阳不展,气机痹阻所致之心悸惕动,皆可用此法。患者当具有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胸闷气短,胸痛彻背,形寒肢冷,脉细弱或沉细、结代,舌淡苔薄白等象。

常用药物为桂枝、薤白、荜茇、白酒、人参、干姜、炮附片、肉桂心等。代表方剂为桂枝甘草汤、桂甘龙牡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

2.温阳行水法

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而致水饮内停,水饮之邪上逆,凌心犯肺,故症见心悸喘憋,当用温阳行水法。患者每有心悸眩晕,胸脘痞满,浮肿尿少,渴不欲饮,甚或恶心,咳吐痰涎,苔白水滑,脉滑或结代等症。

常用药物为茯苓、泽泻、桂枝、白术、附片、猪苓等。代表方剂为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

病案

陶某,男性,20岁。年8月30日初诊。

两月来心悸胸闷,时发时止,因症状不缓而来就诊。诊见面白少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四末欠温,动则易汗、呼吸不利,眠差多梦,脉沉细而缓,心率58次/分,舌质暗,苔薄白。患者禀赋素弱,时值盛夏,汗液太泄,阳气暴伤,故心失温养,治宜益气温阳,和血宁神。

党参10g,黄芪12g,炙甘草6g,附片3g,桂枝3g,当归10g,丹参12g,川芎5g,炒赤芍10g,炒枣仁10g,龙齿30g(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连服6日,阳气渐复,心悸、气短、胸闷近平,多汗、失眠亦瘥,守原方又进6剂,精神大振,四肢转温。嘱其劳逸适度,饮食调养,收其全功。

董老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心悸各证型的特点是:心气虚、心阳虚多见空虚而悸;心血虚、心阴虚多见虚烦而悸;痰火扰心常见心悸烦躁、胸中烦热、少眠乱梦等;饮邪上犯之心悸多为悸而胸闷、喘憋水肿等;瘀血阻络之悸,则心悸惕惕,多兼心痛。心悸一证本虚标实者多,心气虚、心阳虚多伴有瘀血、水饮;心阴虚多兼虚火、痰火相兼作乱。因此,临床时镇、养、化、温四法宜配合使用。谨守病机,灵活立法,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张元浩整理)

声明

本文摘编自《国医大家董建华医学经验集成》,作者:姜杨等。编辑:吴晓丽。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yp/7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