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这一病例的治疗,使我深深地感到中医学的伟大,尤其是经典医学,有许多地方,初看上去好像很难理解,但是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某些事例使你认识到古人立法的正确性。

从“目中不了了”谈到实证可下

我每次读《伤寒论》第条“仿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身微热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时,总有很大的疑惑。理由是:

①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这类病患以古人的经验和临床实践证明,多数是属于风痰为病。按照一般治疗原则来说,“风证”最适宜于治风、治血,“痰证”要在利窍、豁痰。在这里为什么偏要用峻下?②一般伤寒病治疗法则,表里两实者,宜先解其表,后攻其里。表解而里实者,可下之;表实而里虚者,则先治其里,后攻其表。今既无表证,又无里证可凭,仅见大便难,何以不行导法而竟施以承气急下?③《伤寒论》立法谨严,非此症不用此方,非此方不用此案。一般在脉实、症实,痞满燥实兼全的情况之下,才使用大承气。若痞满兼实而不燥者,只用小承气汤;仅燥实而不痞满者,则以调胃承气治之。为了不使攻下误投,诛伐无过,更立有先与小承气汤验矢气之一法,其法既精且密,为什么在这里实证未著,开始便使用大承气汤?

直到年秋季,我才从一个病例的治疗过程中,触类旁通,初步得到了解答。

病者蔡萍,是我区地藏乡(现已撤消)人,年三十余,现在北京青年出版社工作。

这次他的病是在北京得的。据说他这次起病的原因,是由于研究一种先进的工作方法用脑过度,引起了失眠和头痛。经过常规治疗,无效,决定将他送回调治,由他爱人将他送到我们的诊所来治疗。

其时他的面孔已经瘦得不像人形,但看起来颜色还是红泼泼的,讲话时前半句高,后半句却低到不易听懂(少气),说不上几句便不知错到哪里去了,眼睛睁得大大的令人害怕,但视线却最远看不到五寸,大便两天须灌肠一次,否则再多天也不会有。据他爱人谈,他头痛失眠,大概在8个月以上,大便老是这样闭结,已经4个月了,每天都有几次痉挛,最多的一次时间可达3小时以上,注射“巴比妥”一支都定不下来。

诊他的脉,两手都弦而有力,速率是每分钟90次左右,很不像病了这么长时间的人所应有。舌的本质稍嫌红些,薄薄的苔还和平人差不多,既不干燥,也不黄腻,按他的肚腹,除脐轮附近触到一些块垒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发现,他本人更说不出什么。这时,我的脑海里却不时涌出两种不同的兴奋波在起伏着——是虚?是实?少气、便闭、久病者多虚寒,大实者有羸状?……

最后,经过仔细的分析,才得到结论,把他认定为肝火内实之证。我是这样判断的:脉弦有力、头痛,为肝气太过,肝风内动;便闭、面赤,是风阻火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为《伤寒论》大承气证的症状之一;少气、羸瘦,也是大实有羸状的象征……因此,便采用泻肝火、荡实积、散风、润肠的方法,把古方泻青丸改成了汤剂,剂量大概是这样:龙胆草9g,山栀9g,生大黄9g,当归9g,川芎4.5g,羌活4.5g,防风4.5g。服后,大便通行了,第一次很干,到第二、三次有些稀薄,以后一直便正常了,一两天一次,不溏也不干燥。

经过大便通畅之后,患者症状显著减退,面红消失,默默嗜眠(但易觉醒),眼睛渐渐地能看到东西,也不再张得像以前那样怪大了,痉挛的时间已逐渐短暂,次数亦少,但惊恐语相反地却变多起来,此时,脉搏已趋于沉细,与精神体力成了正比。我根据这种情况,确定他是实邪已去,虚象毕呈,随即引用了乙癸同源的治法,用杞菊地黄丸作汤剂,加些龙齿、决明、磁石、茯神之类,以安其神。三四服后,所有症状,多半消失。以后续予调补,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患者逐渐地恢复了健康。

通过对这一病例的治疗,使我深深地感到中医学的伟大,尤其是经典医学,有许多地方,初看上去好像很难理解,但是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某些事例使你认识到古人立法的正确性。就拿这一病例来说,要不是《伤寒论》的启发,我就一定不敢在这久病虚人身上投以攻克之剂,假使误投补剂,或用轻剂敷衍塞责的话,那么此病的发展预后,一定是不堪设想的。

本文节选自《印会河医论医话》(原载《江苏中医》年第1期),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yp/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