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世俗医者,遇此等证,但知心小,而不知胆大。——唐?孙思邈

张锡纯(年-年),字寿甫,籍山东诸城,河北省盐山县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年在沈阳创医院--医院。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年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不少中医人才。

煅石膏:为白色的粉末或酥松块状物,表面透出微红色的光泽,不透明。体较轻,质软,易碎,捏之成粉。无臭,味淡;甘、辛、涩,寒。归肺、胃经;功能主治: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生石膏:即天然二水石膏(CaSO4·2H2O),据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九卷记载"生石膏亦称细理石,又名"寒水石";主治中风寒热,有解肌发汗,除口干舌焦,头痛牙疼等功能;(清热泻火药)辛、甘,微寒。归肺、胃经。

《神农本草经》说,石膏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

中药生石膏

中药煅石膏

张锡纯被誉为中医近代第一人,尤其善用石膏,被称为“石膏先生”,他对于石膏的应用简直是出神入化,令人不得不佩服。

张锡纯认为,生石膏性质微寒,有解肌透表之力,可以清除内伤或外感引起的阳明实热,对于其他脏腑的实热症状,用它也有很好的效果。他认为生石膏的寒凉之力,远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物,但退热的效果,却远远大于这些药物。

其他的医家,都认为石膏大寒,所以多用锻石膏,以求降低其寒性,但张锡纯认为,石膏煅后其宣散之性被转变成了收敛之性,煅石膏用于外感实热时,会将其痰火黏住,凝结不散,故用至一两足以伤人以至于造成了众医家畏石膏如猛虎,既是胆大者,一次使用也不过七八钱,他认为用如此微量微寒之药,来扑灭燎原之热,效果显然不足......

张用石膏,轻则一两,重则七八两。每次用法都是煎汤成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服下,直到退热。他认为这么做,既可以免除患者的疑虑,又可以让石膏的药力一直留在上焦、中焦,而不会寒引下焦而导致滑泻。他认为石膏是将人体内部的热量通过毛孔驱逐出去,断无伤人之理,即使是虚实夹杂、热实脉虚的患者,也可以在人参(古方的人参就是党参)的辅佐下,达到退热的目的。

张锡纯在运用石膏时,方法灵活多变,据他的医案记载,他在治疗一老翁痈肿时,为了防止药物过于寒凉而败坏胃气,他就以大剂量的白虎汤加银花、连翘等药物,让患者“徐徐温服下”;但在“张家女腹中绞痛,危急万分”时,他就直接以凉水送服生石膏,让其药性直达,快速起效;“奉天学徒,羸弱已甚”,他就加上粳米来养护胃气,关节红肿热痛的,他还将阿司匹林和生石膏一起使用,开中西医合璧之先河!

其实,张锡纯敢这么广泛、如此大剂量的使用生石膏,得益于他深厚的中医功底,能够准确的把握病机,辨证施治;还因为他多次效仿神农亲尝药材,熟练掌握每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这是现在很多医生做不到的!

总结:根据张锡纯老的实践经验,感冒高热不退,放胆大剂量(50-克)单用,抑或和其它合用生石膏,没有问题,效果好。

LeeDaoyi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zc/9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