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大年初三,正在天津指导“抗疫战”的张伯礼,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到武汉参与疫情防治工作。72岁的他,已经在前线奋战了四十多个日夜,胆囊摘除手术后三天,他顾不得身体虚弱再次投入工作。在战疫一线,他是抗疫战士,是无胆英雄。

脱下战袍,在学校,他是低调、可亲、可爱的校长。

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两位80后医疗队队员,在接受采访时,讲起他们的老校长张伯礼院士:

戚经天(现为医院(医院)名中医馆主治医师):

老校长是一个非常谦逊低调的人。我第一次见老校长是大一刚入学时,在学校门前的煎饼果子摊前。那天早上,好多人排队,校长就排在我身后,买了煎饼骑上自行车进了校门。有同学说,你知道那个人是谁吗?他就是张伯礼校长。

煎饼果子,校长最爱!

戚经天:还有件事,所有同学都会记得,每年毕业典礼时,同学们都希望能跟老校长合影。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几千人啊,毕业季又是大热天,老爷子为满足大家心愿,就安排本科一天,硕士一天,博士一天,参加毕业典礼,他就站在台上,同学们排队上台,他一个一个握手道贺,合影留念。我们都难忘这个时刻。我跟老校长照过三次合影,一直珍藏着。

暖心校长,全校男神!

即使在武汉抗疫期间度过了他72岁生日,照样有一股不服老的活力劲儿

在审读文稿时,他将记者报道中“年逾古稀的老人”中的“老人”改为“学者”。

来自于“学者”的倔强!

(这里插一句,有些人说张伯礼院士作为一个中医,为什么去开刀而不是用中药。其实中国古代就有手术记载,比如南北朝时期有《刘涓子鬼遗方》其中就有很多外科手术,隋朝时的《诸病源候论》也有对外科手术的记载。但是很可惜后来没有发展下去。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西医在手术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张伯礼教授基于当时各种情况和条件,择优选择胆囊摘除手术也是合情合理。

就像张伯礼院士所说,中西医孰强孰弱的争论,没有意义,治好病是最重要的。中西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西医对于急性、重病抢救手段无可替代,而对慢性病改善、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医的优势又很突出。我们中国人应感到幸福,有两套医学保证健康,有什么不好呢?)

张宜滨(现为医院(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主治医师):

你们先前的那篇报道(武汉战场父子兵!胆囊摘除手术后,张伯礼对儿子说:不用来看我,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说张伯礼院士不服老,这一点我很有体会。

到武汉的那天,风雨交加,张伯礼院士却坚持赶到驻地来看望我们,对我们提出要求,给我们加油鼓劲。其实当时老爷子已经出现“小恙”,因为劳累,他的肩周炎复发了。有天中午他来驻地,趁吃午饭的间歇,我们给他做理疗,帮他缓解一下疼痛。他是临危受命来武汉,江夏方舱开舱后,他多次实地指导救治工作,要求我们要把中医传承好,救治更多的患者。

戚经天:休舱那天,老校长又赶来了,坚持在进舱。那么大年纪,不顾风险,穿着防护服,到红区里检查工作。他进红区的次数真的数不清了。这些事都非常触动我。古人云,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大医者必有大德。老校长真是高德大医。

他不仅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中医领域最高学府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年的天津,张伯礼担任中医治疗非典总指挥,并组建中医红区。

他在红区组织一线的救治和研究工作,对非典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

他总结出非典发病特点和症候特征、病机及治疗方案,被WHO颁布的《SARS中医治疗方案》收录。

事后,天津市推荐他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他坚决不肯,将荣誉让给别人。他说:我在外面指挥没有生命危险,荣誉应该给进入红区一线的医护人员。

之后数年,他带领天津中医药大学建立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中药组分库,尝试从微观层面打通中医与现代科技的联系,补齐中医融入现代社会的短板。

非典实战经验,加上深厚的科研积累,让张伯礼在17年后的新冠肺炎战役中勇挑重担,被任命为中央指导组专家。

非典之前,他曾促成国家药典修改。

药典是医药界的法律。任何法律条文修改,背后往往发生大事件。

在年,日本出现一剂中药复方药龙胆泻肝丸伤肾案件。

当时,天津中医学院受委托对这一制剂进行科学分析。

结果发现:该药中存在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关木通”。

时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的张伯礼和博士马红梅对“关木通”毒性进行了专项系统的研究,证实了:

关木通确实可以导致肾脏损害。

由“关木通”组成的复方也可以损害肾脏,而且关木通的计量与肾的的损伤没有直接关系,长时间小剂量服用也可对肾造成损害。

年,张伯礼等人向国家药典委员会建议,在年药典修改中增加“关木通损害肾脏”的内容。

但是,如果木通导致肾损伤,那么为什么没有被前人发现?是因为药材本身的问题还是炮制过程出了问题?还是患者用量上的问题?又或者是因为别的原因。。。。。。

本着打“打破沙锅,追查到底”的精神,由张伯礼带领的科研小组并没有就此结束,开始进行文献调研,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

随后发现,民国以前的药方中记载的木通为“白木通”,而导致肾损伤的龙胆泻肝丸中的木通为“关木通”。

关木通为马兜铃科,含有马兜铃酸;而白木通为木通科,不含马兜铃酸。

这两味药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毒性却大不相同。

同年,科研小组向国家药监局建议,凡是中成药内有“关木通”者,一律恢复为“白木通”

这一科研成果曾获得了年天津市科技进步奖。

然而,为什么关木通等含马兜铃酸草药还在一直入药,“龙胆泻肝丸”也一直在销售,直到五年后年才在舆论压力下禁用。

官方解释是“然而,由于人们的认识未及时转变,一些厂家未及时更改药方或说明书,才导致了含有关木通的‘龙胆泻肝丸’继续害人的悲剧。”

所以关于中医药的科研研究不能少,药监局等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执行力度也必须同步跟上。

这也给中医药界敲响了警钟: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医药管理机制,建立自己的毒理、药理检测平台,对传统中药进行系统的不良反应监测和安全性评价,健全中药的检验手段,严把质量关,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有效的中药产品。

他是中医药现代化之路的开拓者之一。

瑞典首府斯达哥尔摩诺贝尔颁奖大厅,时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的张伯礼,作为绿叶陪同屠呦呦先生领取了青蒿素诺贝尔灿灿大奖;主持国家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他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取得了系列突出成果,促进了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产业展;“一带一路”方略中,中医药作为载体,他又引领世界中医药教育健康发展,组织多国专家共同起草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颁布执行,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制定世界中医专业认证标准,保障了世界中医教育的健康发展……年1月9日,张伯礼主持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糸创研及其产业化”荣获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天津市高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陈传宏主编,全国近名活跃在中药科研工作第一线专家参与编写的《中药现代化二十年(-)》,在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系统展示了20年间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为表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对中国中药现代化研究和中医药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将年吴阶平医学奖授予张伯礼院士。

“这个奖对我而言,更意味着是对中医药研究的肯定,对中医药事业的认可。”

张伯礼在获奖致辞中表示,会将所有奖金捐给天津中医药大学“励志奖学金”,扶持家庭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子完成学业。

“培养出一批超过我的学生,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为此,张伯礼先后将个人荣获的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贡献奖等奖金二百余万元,都捐给学校设立了“勇搏”励志奖助学金,用制度、信念感召磨砺人,用基金奖掖、帮扶有志者,锤炼、培养一批立志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践行者。

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40余载的他,迄今已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主编专著20余部。

在做客新华网全国两会特别访谈的时候,

对于中医的创新,他说:

中医望舌诊、脉诊几千年了,也在与时俱进。现在已有舌诊仪、脉诊仪帮助诊断分析,也有较好应用。还有一批仪器也在积极研制中。今年我有个建议是提高中药制药的水平,同时提出来中医药要和现代信息科学“联姻”,包括一些仪器设备的研制。其实,中医的理念非常好、很先进,如何和现代科技结合,如何把优势数据化、客观化也很重要,相信与现代科技结合后会有更快发展。

的5月16日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与健康云平台构建”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

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指出,中医药需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技术,抓住机遇,争取实现弯道超车。希望能够通过大数据的支撑研发出中医CT、中医机器人,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云平台。

张伯礼也是与会员之一,他也指出,该项目是标准建设,更是平台建设,关键是技术支持。项目管理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要吸收其他学科好的管理经验,更好举全国之力完成好这个项目。

中医药的现代化其实一直都在发展,也取得一些不错的进步和成果,只是多数人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zy/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