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无臭,味淡,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切成薄片,晒干生用。

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一般用9~15g。

1、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既能渗湿利水以祛邪,又能健脾以扶正,药性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利水大面积伤正气,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各类型之水肿,常州与猪苓相须为用。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配伍猪苓,泽泻,白术,桂枝等。治脾肾阳虚水肿,宜与阳利水药配伍,如:附子,生姜等。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又须配益阴药,如:阿胶等。

2、痰饮证:本品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并能宁心安神,尤宜于水停于胸胁,症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等,常配伍温阳气,健脾燥湿药,如:桂枝,白术,甘草等。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与降逆止呕药配伍,如:半夏,生姜等。借其健脾利湿之功,又用于痰证,如:半夏,陈皮等。

3、脾虚证:本品有健脾补虚的功效,但作用缓和,治疗脾虚诸证多作为人参,党参等药的辅助。由于脾虚运化不行,水湿容易内停,本品又长于渗湿利水,故常与补气健脾药配伍,如人参,白术,甘草等。若湿牙较重者,与人参,白术,薏苡仁同用。治疗脾虚水肿,可配伍白术,黄芪等。

4、心悸,失眠:本品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可用治疗多种类型的心悸,失眠症。由于其能益心脾而宁心安神,且能利湿,故常用于心脾两虚或水气凌心者。如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可与补气养血安神药配伍,如:黄芪,当归,远志等。若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宜与益心气,安心神之药同用,如:人参,远志,龙齿等。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菌核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和三萜类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3β-羟基羊毛甾三烯酸。此外,尚含树胶、甲壳质、蛋白质、脂肪、甾醇、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胆碱、β-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有利尿,镇静,强心,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保肝等作用。

《中国药典》桂枝茯苓丸:桂枝g,茯苓g,牡丹皮g,赤芍g,桃仁g。主治活血,化瘀,消症。用于妇人宿有症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宜明论方》知母茯苓汤:茯苓(去皮)、甘草各30g,知母、五味子、人参、薄荷、半夏、柴胡、白术、款冬花、桔梗、麦门冬、黄芩各15g,川芎9g,阿胶9g。主治治肺痿,喘咳不已,往来寒热,自汗;妇女胎前产后身热盗汗,咳嗽见血,胸胁疼痛。

《百一选方》茯苓丸:茯苓30g,枳壳15g,半夏60g,风化朴消7.5g。祛痰化湿。治中脘停痰,臂痛难举,或四肢浮肿,脉沉细。

《备急千金要方》黄芪茯苓汤:黄芪、麦门冬各9g,芎藭、茯苓、桂心各6g,生姜8g,五味子6g,大枣20枚。主治治痈疽溃后,脓太多,内有虚热者。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精细化诊疗
白癜风医院哪家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gj/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