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直解
麻杏石甘汤是张仲景专为清肺热而设的,是治疗肺热“汗出而喘”的。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只有4味药物,全写在方子的名称中了。 药物组成: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 麻黄具有强大的辛散作用,入肺经,可以用来散肺中的病邪,又是平喘的良药,但因性温,在治肺热病证时要注意用量不要太大,而且一定要配伍石膏。 石膏是辛寒之品,入肺经。寒能清热,辛能散热,所以石膏是治疗肺热的佳品,且石膏的寒凉可以抑制麻黄的温燥之性。麻黄配石膏治疗肺热堪称最佳组合,但石膏的用量要大于麻黄一倍以上,这样才能使麻黄专于宣肺平喘而不助肺热。 杏仁配合麻黄宣肺平喘,甘草调和诸药。 麻杏石甘汤以清肺、宣肺为功能核心,可以用于外感发热和肺热引起的诸多病症。 肺热咳喘的表现 肺主呼吸,若肺中有热,最常见的就是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导致咳嗽气喘,呼吸不利,喉中有痰,色黄而稠。咳喘多伴有痰,中医治喘病,辨痰很重要。一般而言,痰黄粘稠的属于热证,可用本方;痰稀白有白泡沫的属寒饮,用小青龙汤;而介于两者之间者,用苓桂术甘汤。麻杏石甘汤治肺热,所以病人吐出的痰是黏稠的,同时会伴有高烧、口渴、出汗、小便短赤,甚至大便秘结,望诊可见病人的嘴唇很红,舌红苔黄。 肺热咳喘多见于小儿肺炎、老年人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肺炎、肺部感染常是由感冒引起,因肺主皮毛,所以外界的邪气由皮毛侵入可直接犯肺。如果是肺热咳喘,麻杏石甘汤是首选方剂。 麻黄与石膏为最佳配伍 需要强调的是,麻杏石甘汤的核心药物组合是麻黄与石膏,二者不可或缺,尤其是在治肺炎咳喘时,更是缺一不可。麻黄辛温,发汗力较强,许多人不敢使用,特别是治疗肺热咳喘时,更是谈虎色变。医院义诊,一个病房的大夫请我会诊一高龄男病人。这个病人78岁,几天前得了感冒,后转为肺部感染,气喘不能平卧,我到病房的时候,见病人半卧在病床上,背下垫了两床棉被,张口呼呼作喘,且痰多色黄,出汗,病人家属不断为其擦拭额头,舌苔黄,脉象滑数有力,小便短赤,大便虽量少但不硬,体温前天37.5℃,经输液现在体温已降至正常,只是喘没有减轻。我说这应该是一个肺热咳喘,属于麻杏石甘汤所治的“汗出而喘”。主治大夫讲他用的正是麻杏石甘汤加减,已用3日,取效不甚明显。我接过病历看,却没有发现麻黄,主治大夫讲,该病人出汗较多,麻黄发汗,不宜使用。我笑答:病人出汗是因为肺内有热,内热盛就会逼迫津液外泄,从而出汗,这实际上也是机体的一个自我调节作用,因出汗能不同程度地散热降温。所以张仲景特别强调麻杏石甘汤是治疗“汗出而喘”。麻黄在这里起两个作用,一是平喘,一是散肺热。只要将石膏的用量大于麻黄一倍以上,就可制约麻黄的温燥发汗作用。麻黄配石膏,一平喘为主,一清热为主,堪为治肺热咳喘病证之绝配。我劝他在原方上加上6~10克生麻黄,石膏用至30克,该大夫迟疑半天,才勉强用炙麻黄9克。当天服1剂,气喘即有减轻,痰也少了些,后来电话告知,共服7剂,气喘平定。 麻黄为治喘良药 前面讲到麻黄汤也治喘,主要也是麻黄在起平喘作用。麻黄为平喘之圣药,只要不是虚喘,张仲景都要运用麻黄,关键是配伍问题。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喘配桂枝,如麻黄汤;内热引起的咳喘配石膏,如麻杏石甘汤;湿邪盛的咳喘配杏仁、生薏仁,如麻杏薏甘汤;寒饮引起的咳喘配干姜、细辛,如小青龙汤等。 麻杏石甘汤的配伍特色是麻黄与石膏相配。麻黄虽是辛温之品,但平喘作用好,它的温燥之性可以用石膏来监制,所以开方时石膏的用量一定要大于麻黄的两倍,方为保险。 中医五脏用药精髓 一肺脏 (1)肺气不足: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 (6)肺热咳喘: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阳虚: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心血不足: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 (8)心火亢盛: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 三肝脏 (1)肝气郁结:柴胡,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阳上亢: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黄连,夏枯草、青箱子。 (4)肝风内动: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 四脾脏 (1)脾胃湿热: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 (3)寒湿困脾: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 五肾脏 (1)肾阳虚: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 (2)肾阴虚: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3)肾气不固:益智仁、芡实、覆盆子、莲须、金樱子、五味子、龙骨、。 (4)肾不纳气:沉香、破故纸、胡桃、葫芦巴、五味子、蛤蚧、磁石、。 (5)肾湿热下注:石韦、萹蓄、滑石、木通、瞿麦、泽泻、车前子、海金沙。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pz/540.html
- 上一篇文章: 温肾平肝化瘀通络以治耳鸣
- 下一篇文章: 唐振林老师讲课记录中医儿科辨病与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