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炭

棕榈

棕榈炭,百叶草,定海针,棕板,棕骨,

苦,涩,平。归肺、肝、大肠经。

收涩止血,燥湿杀虫。

本品苦能泄热,涩可收敛,为收涩止血之品,专治出血之证,亦可燥湿杀虫,妇科崩漏、带下、阴痒多配用,因其具收敛之性,故邪热炽盛、内挟瘀滞者忌用。

1.收涩止血: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赤白下痢等证,单用或配方用,均须炒炭。

2.燥湿杀虫:用于妇女带下阴痒或疥疮,均可用本品煎汤熏洗。

棕树根味苦涩,性平,能消肿解毒、祛湿止血、软坚散结;棕榈皮苦涩,能收敛止血、燥湿杀虫,一偏于消肿,软坚散结,一偏于敛湿杀虫,治疗疮痈、瘰疬者用棕树根,有湿者用棕榈皮。

1.配白茅根:白茅根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之功效,棕榈有收涩止血、杀虫止痒之功效,二药相伍应用,清热利湿之功倍增,又能凉血止血、杀虫止痒,治疗热淋、疥疮、吐血有显著疗效。

2.配龙胆草:龙胆草能清热燥湿、泻肝火,棕榈清热敛湿止血。龙胆草配棕榈,一偏于清热,尤宜清肝热,一偏于收敛杀虫,二药共用,清泻肝胆湿热之力倍增,又有较好止血功效,临床有二药治疗衄血之功效最佳。

3.配地榆:地榆为凉血止血要药,又有解毒敛疮之功,棕榈皮可收敛止血,二药相伍,既能凉血,又能解毒敛疮,凉血止血之力大增,临床治疗便血,使用二药,症状即除。

4.配小蓟:小蓟有较好的凉血止血、解毒消痈之功,棕榈有收涩止血、燥湿散结之效,二药相配,凉血止血、解毒消痈之效大增,又能燥湿利尿,善治膀胱和小肠之热,临床尿血,用药治疗,疗效显著。

5.配芍药:芍药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棕榈清热止血,一偏于凉血止血,祛瘀止痛,一偏于收涩止血,燥湿解毒,既能止痛,又能止血清热,痢疾用二药治疗,疗效最佳。

6.配黄芩: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棕榈有燥湿、收敛之功能,二药相伍,肝胆之热得泄,出血能止,临床治疗肝胆湿热、迫血妄行所致的血崩,有最佳功效。

7.配猪苓:猪苓甘善补,淡能利湿,兼有助脾运化之功:棕榈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有燥湿清热收涩之功。猪苓配棕榈,有互助功效,利湿清热,使脾的运化功能倍增,又能固带,临床治疗带病,首选二药。

8.配硫磺:硫磺酸温有毒,有显著的解毒杀虫、燥湿止痒作用;棕榈有燥湿清热之功。二药相伍,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杀虫止痒及燥湿,疗效大增,用于疥癣,药到病除。

邪热炽盛、内挟瘀滞者忌用。

内服:3~9克,入煎剂,外用:煎汤熏洗。

为棕榈科常绿植物棕榈树的叶鞘纤维(即叶柄基部之棕毛)。我国各地均产,以广东、福建等地为多。全年可采,一般多在9~10月间采收,以陈久者为佳。采集时,割取叶柄下延部分及鞘片,除去纤维状棕毛,晒干,切成小片,煅炭用。

《日华诸家本草》:“止鼻衄吐血,破癥,治肠风、赤白痢、崩中带下。”

《本草纲目》:“棕灰性涩,若失血去多,瘀滞已尽者用之切当,所谓涩可去脱也。与乱发同用更良。年久败棕入药尤妙。”

《本草备要》:“烧黑能止血,治吐衄下痢、崩带、肠风失血过多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ongchia.com/lcyl/6260.html